安康市:秦岭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安康市:秦岭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安康市,这座位于秦岭以南、汉江穿城而过的城市,近年来在秦岭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瀛湖生态旅游区成功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安康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秦岭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政策引领:构建生态保护法治保障
2024年,陕西省修订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安康市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根据《条例》规定,秦岭范围被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实施分级管理。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重点保护区控制开发强度,一般保护区则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产业。
安康市积极落实《条例》要求,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同时,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执行公益林采伐限制,确保秦岭生态屏障功能得到有效维护。
多措并举: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在政策引领下,安康市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体系。
水生态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安康市承担着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安康市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建成5级以上堤防731公里,完成秦岭区域83座小水电站整治。针对库区网箱养殖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安康市取缔瀛湖库区养殖户468户、拆解网箱31533口,建立健全巩固网箱清理整治成果长效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汉江鱼类增殖放流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康市定期开展汉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2024年,白河县在麻虎镇十里社区汉江画廊码头放流鱼苗15万尾,有效补充了生物资源数量,促进了水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农村环境治理:推进生活污水处理
安康市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累计建成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87套,完成8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同时,有序开展入河排污口全域排查整治,排查确定汉江、堵河干流入河排污口659个,溯源率100%,整治完成率79.97%。
社会参与: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安康市的生态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全市各级建立“河小青”“女子志愿护河队”等志愿护河组织,招募护河志愿者1万余人,累计巡河护河4万余公里。在汉阴县,由85名群众组成的“御源军”负责捡拾河道垃圾,宣传环保知识,几年来,河道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御源军”的队伍已经发展到142人,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问题与整改:持续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安康市的生态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宁陕县绿色通道服务区配套项目和秦岭院子(皇冠樾山居)项目曾因违规开发房地产、项目备案不规范等问题被通报。对此,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撤销违规许可证,重新备案,并加强对备案企业的业务指导和资料审查,强化发改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
未来展望: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面向未来,安康市已制定明确的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安康市长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将以生态居住和运动休闲康养为主体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市综合功能区。规划形成“一核两轴、一廊两心”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体育运动、科教文化、生态度假等功能。同时,规划构建多级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安康市在秦岭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努力,安康市正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