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到春晚:<春节序曲>的音乐传奇
从延安到春晚:<春节序曲>的音乐传奇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一首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每当这段欢快的音乐响起,人们仿佛就能看到春满神州、龙腾虎跃的盛世图景,感受到灯笼高挂、饺子出锅的万家安宁。这首被无数网友称为“连接着年、家与游子之心”的“神曲”,就是《春节序曲》。
一段熟悉的旋律
每到除夕夜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开场,总会响起一段熟悉的背景音乐:热烈的旋律,仿佛带有一股热闹欢腾的节日气息;优美的曲调,仿佛把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传递给千家万户。这段经典的音乐就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序曲》,全名是《春节组曲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编曲完成的。
一部经典的诞生
《春节序曲》的创作灵感,源自作曲家李焕之在延安度过的难忘岁月。1938年,面对日军侵略下满目疮痍的山河,怀揣理想的李焕之不远千里奔赴延安,在鲁艺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期间他深入陕北农村搜集民歌素材。正是这些植根黄土地的乡野采风,为《春节序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4年,李焕之在舞蹈家戴爱莲的邀请下创作舞蹈《春节》,表现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氛围。父亲通过回忆亲身经历的延安时期的年味,于1956年创作完成了《春节组曲》,其中第一乐章名为《序曲——大秧歌》,便是后来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春节序曲》。
一首欢快的乐章
《春节序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及再现部分组成。开篇以乐队全奏营造热烈气氛,随后通过木管和弦乐演奏主旋律,铜管负责伴奏,增强力度感。高音区乐器与中低音区乐器交替出现,使音乐层次分明且充满活力。融入陕北民歌《二月里来打过春》的旋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一个时代的符号
问世60多年来,《春节序曲》的演出足迹已遍布海内外,成为亮相国际舞台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2007年10月,《春节序曲》还搭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太空中播放。李焕之的儿子李大康说:“我从事录音工作之后,太多太多的音乐会都把《春节序曲》作为开场节目或者是加演的第一个节目,父亲去世很多很多年了,每次过年过节听到演出(这个曲子),每次录音我来录这个节目,我就觉得父亲虽然走了那么多年了,他一直还是活在我的心里,因为在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他的作品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一份美好的祝愿
如今,春节将至,鞭炮隆隆,家人团聚,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每每听到这首曲子,年就到了。而《春节序曲》已经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秧歌调”了,它伴随着春晚也有了更多的意义。而且,不管人们是否知道它的名字,这首曲子一直在传递着革命年代人们的奋斗历程和胜利喜悦,也表达着现在人们追求美好的信心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春节序曲》以其明快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传递了春节的喜悦与希望,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堪称中国交响乐的不朽经典。随着春节的临近,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经典之作,感受那份熟悉的年味,迎接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