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凤堰建生态博物馆,哈尼推活态保护,中国梯田保护新模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5: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凤堰建生态博物馆,哈尼推活态保护,中国梯田保护新模式

凤堰梯田和哈尼梯田,一北一南,一东一西,如同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更是中国梯田文化的重要代表。2024年,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而哈尼梯田早在2013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梯田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各展风采,为世界梯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01

凤堰梯田: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创新实践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始建于汉代,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2024年9月,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省第4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片梯田灌区总面积约5.2万亩,呈现出“山上有林、林中有水;山中有田、田里有屋;屋边有塘、塘下有河”的生态美景,集灌溉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田园文化于一体,是人水和谐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当地政府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构想。2012年,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文物景观为亮点、以移民生态博物馆为平台,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诞生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且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极大程度上保护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博物馆内现存古梯田涉及六个村,共一万二千多亩。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当地依托生态博物馆,对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秦岭生态、文物“展品”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让凤堰梯田遗产持续发展。近年来,当地加强对凤堰古梯田周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同时以农旅融合为抓手,将梯田、吴家花屋、冯家堡子、太平寨、观光茶园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建设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持续形成“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闻金谷飘香、冬赏雪落山庄”的梯田美景,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水旅融合,不仅实现了群众稳定增收,也为当地带来了生态旅游的新机遇。

02

哈尼梯田:活态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典范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2013年以“文化景观”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遗产项目,也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遗产地。哈尼梯田遗产区面积166平方公里,共有4706公顷梯田,涵盖82个自然村、6.55万人,由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世居民族构成。哈尼梯田以鲜明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产生活生态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活态保护和社区参与的理念。作为亚洲传统梯田稻作文化的典范,哈尼梯田在保护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出了一套符合遗产地实际的管理工作体系,保持了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坚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为推动我国活态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11月23日至25日,“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哈尼梯田召开,来自中国、法国、日本、菲律宾、新西兰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就“文化景观的遗产韧性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保护的政府管理与社区参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世界遗产核心区梯田及申遗重点村阿者科村,感受长街宴、哈尼古歌等非遗文化展演,切身感受哈尼梯田治理保护和社区发展成果。

03

谁更能代表未来?

凤堰梯田和哈尼梯田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它们的保护模式和发展路径各有特色。

凤堰梯田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整合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系统性地保护和展示梯田文化,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这种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哈尼梯田则以其独特的立体农业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系统闻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哈尼梯田的保护更加强调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梯田的活态属性,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但这种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传统生活方式,如何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参与梯田保护。

从未来发展潜力来看,两个梯田都有其独特优势。凤堰梯田的生态博物馆模式为梯田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新思路,而哈尼梯田的活态保护模式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两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保护和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梯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无论是凤堰梯田还是哈尼梯田,它们都是中国梯田文化的瑰宝,都在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中国其他梯田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也为全球梯田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