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数字技术守护北京中轴线:从鼓楼“时间的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新趋势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43: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数字技术守护北京中轴线:从鼓楼“时间的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新趋势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贯穿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的“城市脊梁”终于获得世界认可。在这背后,数字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1

“时间的故事”: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鼓楼一层,经过修缮的7个券洞空间被充分利用,呈现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览。序厅、“北京时间”、“时间建筑”、“中国时间”、“我的时间”、“发现中轴线”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展线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和6个数字影片。

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前,观众可以选择收听乾隆京城图中不同位置的钟声大小,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

在“时间建筑”展厅,一组玻璃展柜里,1986年钟楼修缮时从正脊脊筒中取出的“宝匣镇物”首次揭开面纱,与公众见面。“镇物”种类丰富,不仅有五色宝石,金、银、铜、铁、锡五色元宝,还有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等等。

此外,在“中国时间”展厅,以鼓楼使用过的计时器具为载体,展示了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

而鼓楼二层则为“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面积约600平方米,展品包括25面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时辰香、日晷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

除了设置室内光影秀、数字互动展之外,钟鼓楼在持续的活化利用中变得越来越时尚:举办“我在鼓楼”生活节、观看传统皮影戏、逛非遗微市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走进鼓楼、触摸历史。

02

贺艳团队: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是这场数字革命的领军人物。她的团队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辅助,才能在这些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中完成更好的叙事。”贺艳表示。展览开放后鼓楼客流量倍增、成效显著。

03

未来展望:数字技术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更多可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家中就能“游览”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更精准地监测和预测文物的保存状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参观体验。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这条“城市脊梁”的认可,更是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作用的认可。正如贺艳所说:“数字技术的使用也可以更好地辅助科研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更多文化遗产将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