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助力乡村振兴,涉农信贷再发力
农村信用社助力乡村振兴,涉农信贷再发力
2024年,我国涉农信贷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这一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策引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2024年,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保持普惠信贷支持力度,分领域提出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等贷款增长目标。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紧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支持乡村振兴。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农村信用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例如,浙江天台农商银行面向青年农创客群体推出“技能共富贷”,根据借款人技能等级给予差异化利率优惠,有效满足了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创新驱动,精准支持产业发展
农村信用社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精准支持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广西崇左市,当地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创新推出“惠农贷”等金融产品,助力涉农企业研发助农产品和升级生产线。
在浙江等地,农村信用社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例如,某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与农村企业合作,提供线上融资服务,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还提高了融资效率。
成效显著,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信用社的涉农信贷增长,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农户贷款余额增加1.21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增加6304亿元。这些资金有效支持了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就业。
以浙江为例,当地农村信用社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在青海等地,金融监管部门指导银行落实“分片包干”机制,精准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农村信用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数字化转型滞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风险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展望未来,农村信用社将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农村信用社也需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通过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