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利教授详解:如何科学验配老花镜
王宁利教授详解:如何科学验配老花镜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开始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老花眼。老花眼,医学上称为老视,是由于眼睛调节能力下降导致的近距离视物困难。为了准确配制适合的眼镜,科学规范的老视验光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王宁利教授,作为国际眼科学院院士、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其主编的《中国县级医院眼科验光教程》中详细介绍了老视验光的规范流程和技巧,为验光师和患者提供了权威指导。
老视验光的基本流程
验光前准备
在进行老视验光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远屈光不正矫正:确保患者的远视力达到最佳状态。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远视力的清晰度直接影响近视力的矫正效果。
调整近用PD(瞳距):根据患者习惯的阅读距离设置合适的瞳距。通常,近用瞳距比远用瞳距小2-3毫米。
照明与注视距离:使用适当照明并让双眼同时注视约33厘米处的目标。这个距离是大多数人在阅读和做精细工作时的常用距离。
主要检查方法
- 调节幅度测量法
推进法:让患者注视一个逐渐移近的目标,记录开始模糊时的距离。例如,如果目标在25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幅度为1/0.25=4.00D。
负镜法:在患者眼前逐渐增加负透镜,直到无法清晰聚焦。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配合推进法的患者。
- FCC(融像性交叉柱镜)法
通过特殊视标测试调节反应,确定初步阅读附加度数。具体操作是让患者注视FCC视标,逐渐增加正镜片,直到横线和竖线一样清晰。这个过程可以评估调节反应是否滞后或超前。
- NRA/PRA法
NRA(正相对调节):在维持清晰视野下逐渐增加正透镜,直到出现模糊,评估调节储备。
PRA(负相对调节):同理,通过增加负透镜来测试。这个方法可以评估眼睛在不同方向上的调节能力。
- 经验公式法
基于年龄估算附加度数,如“年龄 - 32 × 0.1”。但这种方法准确性较低,只能作为参考。
- 双色法
利用红绿视标,通过加减透镜使颜色清晰度一致,从而确定ADD(附加度数)。例如,如果患者觉得红色更清晰,说明需要增加正镜片;反之则需要增加负镜片。
确定最终处方
结合以上数据,综合考虑患者的习惯阅读距离、舒适度等因素,调整至最适合的度数,并进行试戴评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调整,以确保患者在长时间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感到舒适。
王宁利教授的验光技巧
在王宁利教授主编的《中国县级医院眼科验光教程》中,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要点:
个性化调整:每个人的眼睛状况和用眼需求不同,因此在确定最终处方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习惯和舒适度。例如,对于经常需要在电脑前工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到40厘米左右的阅读距离。
试戴评估:在确定处方后,一定要让患者试戴一段时间,观察其适应情况。如果患者感到不适,需要及时调整度数。
定期复查: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的调节能力会逐渐变化,因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案例分析
以一位50岁的患者为例,通过调节幅度测量法测得其调节幅度为2.00D,通过FCC法测得调节反应滞后,NRA为+2.00D,PRA为-1.00D。根据经验公式法,其理论ADD应为1.80D。但考虑到患者平时习惯在40厘米处阅读,最终确定ADD为2.00D。经过试戴评估,患者表示清晰且舒适,最终确定此度数。
结语
科学规范的老视验光不仅能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视觉质量,还能提升生活质量。王宁利教授推荐的验光技巧,不仅适用于验光师的专业学习,也值得所有关心眼部健康的人士了解。记住,定期复查和合理用眼习惯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清晰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