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之争:毛本修订如何改变夏侯惇形象
版本之争:毛本修订如何改变夏侯惇形象
更新时间:2024-04-25
大人,您闯入三国地界,请先回答一个三国演义的问题:
赤壁之战,曹军的水陆路接应使者有夏侯惇和( )?
A、曹洪
B、曹仁
C、李典
D、夏侯渊
答案在文章结尾 ↓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版本演变和文学加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修订,不仅影响了后世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改变了书中许多人物的形象。本文将重点探讨夏侯惇这一角色在不同版本中的形象差异。
《三国演义》源于历史,但是毕竟又是文学作品,因为真正的战争史自然不是武将决斗记录,不过,即使是虚构成分,其实也有哪个是本,哪个是源的问题,而这也关系到虚构文学中的武将排行榜。
现在流传的是清人毛氏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他们爷俩不仅对原本进行了文字润色,也进行了政治加工,进一步突出刘备的伟大光荣正确,对曹操则展开了更深入的批判。原本中对曹操还有一些好话,到了毛本这里,都大量删去了。双方的文臣武将,也随着主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曹操手下第一号武将夏侯惇变成了毛氏父子笔下的受害者。在历史上,夏侯惇的地位在曹营其他武将之上,是曹操的头号亲信,官至"大将军",这个职位,是曹操,董卓,何进等人担任过的职务,在汉帝封曹操为宰相之前,"大将军"其实就是宰相,可见其权位之重。
在毛批《三国演义》之前的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夏侯惇的武功显得要高得多。
试举几例:
1、曹操为报父仇讨伐陶谦一节。
夏侯与陶部下曹豹交战。突然,"狂风大作",两军皆乱,于是各自收兵。但是,明本有一句"曹豹敌不过夏侯惇",虽然两人比武结果没有影响到战斗本身,不过毕竟说明夏侯武艺在曹豹之上,但是到了毛本,这句话就删掉了。
2、曹吕濮阳大战,有夏侯惇和当时为吕布部将张辽对打情节。
明本:(臧罢和乐进三十合不分胜负),"夏侯惇拍马便出助战,吕布阵上张辽截住。两对阵前撕杀,胜负未分。恼得吕布性起……"
毛本:把"胜负未分"四字删去。本来夏侯显得是和张一个级别的,但是这一删改,他的光彩就失去了许多。
3、夏侯惇拔矢(淡)睛一节。
明本,夏侯先是"挺枪出马搦吕布战,高顺出马大骂夏侯惇,"……然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情节了。这里,夏侯虽然知道吕布的厉害,而且以前败在他手下过,但是仍然向他挑战,可见其勇气和自信。但是,到了毛本这里,向吕挑战的细节被彻底删去了。
三国演义单挑对比夏侯惇 VS 吕布
总数 | 17 |
胜利 | 8 |
战平 | 6 |
失败 | 3 |
方针 | 8 |
成率 | 47.1% |
胜率 | 47.1% |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呑了眼珠之后,原作者送给夏侯一首颂歌,最后一句是"至今功迹照乾坤"。到了毛本这里,这样的吹捧自然绝不能保留,反改成"中箭先锋难持久"这样的讽刺。
4、夏侯与关羽
在明本里,夏侯显然武艺不在关羽之下,在关羽被迫投降那段经历中,是他诈败,诱敌深入,围住了关羽。后来关羽出走,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又是夏侯来拦截。
明本里,双方的对峙更具为惊心动魄。夏侯和关有两次对打,每次都是"约战二十合",然后被来使打断。最后,夏侯叫手下把关公围住。"背后军马齐来。公无半分惧怯,声如巨雷,来冲阵势。惇挺枪来迎。阵后一人飞马而来,大叫:元让,云长休得争战!众皆视之,乃张辽也。俱各失惊。二人勒住马……"
毛本这节省略了许多,两人只交手一次,"战不十合",后来张辽飞马赶到,也无"俱各失惊"一句,顺笔一挥,把张辽的威风也给灭了。毛还有附在正文中的小批,说是关公卖曹操个人情而已,否则,五关六将都过了,还怕夏侯惇?云云。这么一处理,曹操放人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而是夏侯惇因此保了一条命。
如果只看毛本,夏侯实在算不上什么出色武将。也许因为夏侯是曹的亲信,支持曹篡汉,不该抬举,另外,改编者又有突出刘备阵营诸英雄的政治使命感吧。
但是,看过改编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读者就会对夏侯惇多几分尊敬了。
三国演义战争对比夏侯惇 VS 赵云
总数 | 36 |
胜利 | 29 |
战平 | 0 |
失败 | 7 |
方针 | 30 |
成率 | 83.3% |
胜率 | 80.6% |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三国演义》,虽然有不少武将决斗情节,但是比一般评书还是要尊重历史和现实一些。打仗并不仅仅是靠几个人比武,还是要看兵力,比智谋,还要组建同盟,分化敌人,等等。书中有时某某战退某某,其实更是指某某率领的部队,打退了某某。明本有句张飞"杀散"夏侯渊,到了毛本,显然是当病句改了。另外,即使是武将对打,胜负也有各种因素,包括临场发挥,还有心理因素,以及当时的身体状态,等等。
举个例子,刘备在被迫投奔刘表前,和曹军打了一仗,赵云挑了高览,又"独战张郃",十余合后,郃"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子龙追击,"郃又欲战"……,后来子龙援军赶到,杀退张郃,夺了隘口。这段情节,到了毛本那里,就变成直接写成张战败,但是手下士兵坚守隘口。后来渭桥战马超时,郃"不三合,败走"。而毛本大概觉得张毕竟是大将,把双方战斗的回合增加了不少。其实,原本那样描写,更具有现实性,所谓兵无常情是也。就好比奥运会高手比赛,胜负带有不确定性。而且,张郃给人的印象是,武艺一流,但是勇气和力气,可能缺乏些,形象显得更有血肉。毛本的修改润色,反倒可能是败笔。
这些例子还有一些。总之,毛批之前和之后的《三国演义》,还是有区别的。评选武将时,不妨参考一些"原著"。
赤壁之战,曹军的水陆路接应使者有夏侯惇和( )?
答案:曹洪
本题答对率 18.18 %
出处:第48章 第6段
次日,水军都督毛玠、于禁诣帐下,请曰:"大小船只俱已配搭连锁停当,旌旗战具一一齐备,请丞相调遣,克日进兵。"操至水军中央大战船上坐定,唤集诸将,各各听令。水旱二军俱分五色旗号。水军中央,黄旗毛玠、于禁,前军红旗张郃,后军皂旗吕虔,左军青旗文聘,右军白旗吕通;马步前军红旗徐晃,后军皂旗李典,左军青旗乐进,右军白旗夏侯渊;水陆路都接应使夏侯惇、曹洪,护卫往来监战使许褚、张辽;其余骁将,各依队伍。令毕,水军寨中发擂三通,各队伍战船分门而出。是日西北风骤起,各船拽起风帆,冲波激浪,稳如平地。北军在船上踊跃施勇,刺枪使刀。前后左右,各军旗幡不杂,又有小船五十余只,往来巡警催督。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调练,心中大喜,以为必胜之法。教且收住帆幔,各依次序回寨。操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开头问题答案,大人答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