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全域禁燃禁放: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春节全域禁燃禁放: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25年春节前夕,全国各地陆续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其中,河南安阳、山东烟台等地明确表示,春节期间将实施全域禁燃禁放。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支持环保和安全考量,也有人怀念传统年味。
政策背景:环保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烟花爆竹的燃放政策也在悄然变化。以北京为例,早在1993年就发布了烟花爆竹燃放“禁令”,此后“禁止”的风潮蔓延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在内的282个城市颁布了类似法令。公安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
然而,严令限制下,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没了爆竹声,没了年味”。于是到了新世纪初,部分城市开始修改“禁燃令”。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春节,“开禁”城市数目达106个。到2006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改限”。
进入新世纪头个10年后,受雾霾天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等因素影响,“禁止烟花爆竹燃放”政策成为了主流。据新华网,是时上海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9成市民支持立法禁止烟花爆竹燃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次修订通过,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此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禁燃的行列,出台系列法规或规章制度禁止烟花爆竹燃放。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取得一定成果,呼吁“松绑禁燃令”的意见又成声势。2023年,广东、辽宁等地将“禁止”改为“限制”,规定民众可在指定时间、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202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指出,有关地方性法规关于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关于全面禁售、禁燃的问题,认识上有分歧,实践中也较难执行,应当按照上位法规定的精神予以修改。经沟通,制定机关已同意对相关规定尽快作出修改。
截至记者发稿前,国内已有河南郑州、濮阳、南阳、辽宁鞍山、广东佛山五个城市明确2025年春节可以在指定时间、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与此同时,河南商丘、周口等地官宣2025年全市区域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环保与安全:数据说话
支持禁燃禁放的声音主要来自环保和安全两个方面。以北京为例,春节期间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使得PM2.5从原本的50微克/立方米迅速攀升至500微克/立方米以上。这样的数据变化是相当惊人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而当这一情况在北方多地反复出现时,意味着春节期间的空气污染程度已远超平日。特别是北方的冬季,由于天气条件容易形成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一旦有大量的烟花爆竹燃放,其造成的空气污染将更加严重。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每年春节期间,各地都会发生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导致的火灾事故以及人员伤亡事件。尤其是在禁燃禁放前,医院的急诊室经常出现因烟花爆竹受伤的病人。这些伤者中不乏因不当操作而引发的伤害,如手部、眼部等部位的灼伤、炸伤等。然而,自从部分地区实施了禁燃禁放政策后,春节期间的火灾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一变化不仅减轻了消防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大大降低了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导致的意外伤害事件。这样的改变不仅是对公共安全的保障,也是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的尊重和保护。
文化与情感:年味何在?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鞭炮声的春节似乎少了些味道。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写道:“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现在不让放了,感觉年味都淡了。”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放鞭炮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象征着驱邪避害、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常居住在海底,每年冬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了,所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以及燃放爆竹来驱赶“年”兽。当时人们通过燃放竹子来驱赶年兽,以求来年平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社会生活的《诗经·小雅》就有“庭燎晰晰”的句子。先秦时期就已存在的“爆祭”,这是一种通过燃烧柴火来“敬神驱邪”的宗教行为。《周礼·春官》篇所记载“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祭”。《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中写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爆”就是“烧”,其与一般烧火的不同之处,是燃烧时有声响发出。
在汉代,放鞭炮的形式开始使用火药,称为“爆仗”,主要用于军事和宫廷表演,如《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爆仗”,即现代爆竹的雏形。到了南北朝时期,放鞭炮的习俗已经较为普遍,如《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唐代期间,人们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再点燃,响过之后,硝烟四起。过年时燃放爆竹,此时也开始盛行。而对于这一习俗,多情的诗人们自然也会以之作为上佳的用笔题材。于是唐诗中就有许多关于爆竹的描述,如元稹的“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张说的“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于鹄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刘禹锡的“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宋代是放鞭炮发展的重要阶段,李畋在《该闻录》中记载了用爆竹驱鬼的故事,表明爆竹在民间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火药被发明出来以后,宋代还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卷纸裹硝的鞭炮。人们用多层纸紧卷火药并接以引线,点燃使之爆炸作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宋朝时过年燃放爆竹之风较之前更为普遍,文人所记比唐代也就更加丰富,如:陈与义的“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黄公度的“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家喻户晓的要数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北宋时的鞭炮是单个的,点燃一枚响一枚。南宋末年、元朝初年,又出现了将单个爆竹编联在一起的做法,时人把它俗称为“编炮”,这与现代燃放方式就很类似了。还因其爆炸时如舞长鞭般地响震,故又被叫做“鞭炮”。考究的鞭炮用红纸做成,燃放后,红色纸片散落满地,以取其“吉利”之意。
明清时期,放鞭炮的习俗更加普及,花色品种增多,燃放时间也从除夕夜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到了近现代,虽然不再有“山魈”这样的迷信色彩,但放鞭炮仍然是春节和其他重大节日的重要习俗,用以庆祝和驱邪。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寻找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面对传统习俗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冲突,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寻找平衡点。例如,佛山顺德就规定了29个指定燃放区域,并明确了燃放时间。这种“限放”而非“禁放”的做法,既尊重了传统,又兼顾了环保和安全。
在禁燃禁放的背景下,一些新的庆祝方式也应运而生。电子鞭炮、春联、年画等替代品逐渐流行,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减少了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各地举办的春节灯会、庙会等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庆祝方式。
未来展望:在传承中创新
春节全域禁燃禁放,是一个涉及传统习俗、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复杂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完全禁止和完全放开都不是最佳选择。未来,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日本的花火大会,通过技术创新和严格管理,在保证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保留这一传统习俗。
无论如何,春节的意义在于团圆和希望。无论是鞭炮声中辞旧迎新,还是在安静祥和中迎接新年,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最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