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短短4句,气吞山河,读后令人热血沸腾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9: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短短4句,气吞山河,读后令人热血沸腾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更是被誉为边塞诗的典范之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一座边塞古城,遥遥地望着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鉴赏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即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一座边塞古城,遥遥望着玉门关。从字面意思来看,王昌龄先是对边塞的环境进行了刻画。“雪山”,指的是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孤城”,则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边城。这座边城再往西,就是大唐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所以别看这两句诗只有寥寥十字,它展现出来的画面却极其宽广辽远,可以说是对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那么王昌龄为何要描绘如此广阔地域的长卷呢?主要是因为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而当时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御西方、北方两个强敌。

因此这两句诗,其实还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地理形势,尤其是“孤城”的重要性,它既要北拒吐蕃,也要西防突厥。另外,玉门关还是中原和西域分界的关隘。也就是说,出了玉门关,就远离了家乡。正如王维所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这里孤城中的将士们遥望玉门关,实际上就是寄托乡愁情思,表现出他们的思乡之切。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守边将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早已磨穿,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回家乡。这里王昌龄借用了汉代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表明了征战将士们誓平边患的决心和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至于战争的残酷和艰难,从百余场战争和磨穿金甲就可以得知。

纵观王昌龄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内涵极其丰富。既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之切,也抒发了将士们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尽管我们知道他们最后的结果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吞山河的气势,读后还是令人热血沸腾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