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淮南子》里的二十四节气:汉代人的智慧

创作时间:
2025-01-21 16:50: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淮南子》里的二十四节气:汉代人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智慧结晶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而这一智慧的完整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本文将带你走进《淮南子》的世界,探寻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01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著,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距今已有2164年历史。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十六年袭父爵为淮南王。善属文辞,才思敏捷。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不果。汉武帝即位,安暗整武备,欲反,未发而败,自杀。

《淮南子》全书共二十一卷,内容庞杂,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炉,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其中,《天文训》一篇详细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研究节气文化的权威资料。

02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朔旦冬至”为计时起点,将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运行规律与地球季节变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历法体系。这一历法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纳入官方历法体系,至今已通行2129年。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永恒的历法,它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纪年(四维),365 度(日);纪月,十二律主十二月(夏历);纪节气15天(15.2天),全年整数365天/366天;纪日,五音、十二律六十甲子循环(60日);计时,昼夜、朝昏16时;阴历、阳历协调,十九年七闰;一纪,三终;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计时起点,在“朔旦冬至”子时;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同阳历、阴历、干支纪年、夏历(也称农历)等相比照,优势互补,长期共存。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至今已经216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和八公等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计时起点:“朔旦冬至”。“冬至”,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计时起始。二千多年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提供了详细的科学依据。“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第一个标志性节气。在古六历(《汉书·律历志上》:“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之一的夏历(也称农历)中,“冬至”列入十一月中。根据太阳历(阳历)即公历的规定,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o,冬至点开始。从《淮南子·天文训》到《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后汉书·律历志》《旧唐书·历志》……《清史稿·时宪志》,历代正史、天文、历法、数学、音律等著作,都沿袭着这个科学的规定,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第一节气。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确定第一节气“冬至”的核心,就是准确测定太阳和月亮的“朔旦冬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这里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太阳和月亮合朔,节令就是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在明堂里宣布,并且遍告诸神,尊用夏正(夏历以一月为正月)。这就说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其它23个节气,没有一个具备“朔旦”即合朔计时的条件,所以第一的位子,必须要让“冬至”来担任。《史记·律书》中记载:《历术甲子篇》:“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索隐]:“以建子为正,故以夜半为‘朔’;其‘至’与‘朔’同日,故云‘夜半朔旦冬至’。”司马迁制定的历法中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岁名叫“焉逢摄提格”,月名叫“毕聚”,日逢甲子,夜半太阳、月亮合朔的时刻,就是冬至。这时,冬至点处在“正北”方,也就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地支“子”位,“太初历”正式开始运行。东汉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上》中,也有“朔旦冬至”的记载:元封七年(前104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宋祁曰:“建星在斗后十三度,在牵牛前十一度,当云在斗、牛之间。”这里是说,汉武帝元封七年的国家大事,就是改历,把年号改名叫“太初”。改历要符合九个条件: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仲冬、夏历十一月、甲子、冬至、日月合朔、建星、太岁、子位。“建星”的方位是:斗后13度,牵牛前11度,这是当时日、月在二十八宿交会的位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孟康曰:“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汇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太初历纪年法“冬至”计时之始,天呈吉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交汇于斗宿、牵牛宿之间。从《史记》《汉书》中的记载可以知道,汉武帝之时,太史令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历法家壶遂;星历专家大典星射姓、“治历”专家邓平、“方士”唐都、民间历法学者落下闳等二十多人,经过六年多的研究,放弃了秦、汉以来沿袭117年的颛顼历(即秦历,以夏历“十月为正”),实行更加精准的“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并且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纳入到西汉官方历法体系之中,而且确立“冬至”为第一节气。这个规定,传承至今,已经2128年。《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这里特别指出,“冬至”之时,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所安排的时间是不同的。“冬至”夏历定在十一月,而商历在夏历十二月,周历在夏历正月,秦历在夏历十月。清代学者朱右曾撰《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造历必始于‘冬至’,以正气朔,故曰‘日月权舆’。”中国天文、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在“二十四节气”一节中,按照“冬至”往下依次排列的顺序,其中“冬至”日影的长度是:“冬至晷(ɡuǐ)长丈三尺五寸。”这应该是当时的测定,“冬至”日影最长,竟有1.35丈。后晋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历志二》中记载:“中气,冬至。律名,黄钟。日中影,一丈二尺七寸五。

二十四节气不仅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超水平,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03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融入汉代人的生活方方面面,成为指导社会生活的重要指南。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

在饮食习俗方面,立春有“咬春”、冬至吃饺子、立秋“贴秋膘”等传统。这些习俗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例如,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既是对寒冷冬季的抵御,也是对生命活力的补充。

在文学艺术方面,二十四节气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节气元素随处可见。诗人通过描绘节气景象,抒发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以节气为背景的佳作。

在哲学思想方面,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这种思想在二十四节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春捂秋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养生理念,都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04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影响

从汉代至今,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从未中断。它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二十四节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农文旅融合、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淮南子》中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其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后世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淮南子》,依然能感受到汉代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以及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