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渡海帖》看苏轼书法观
从《渡海帖》看苏轼书法观
苏轼的《渡海帖》是其在海南留下的唯一墨迹,这幅看似不经意的"便条",却蕴含着苏轼独特的书法观。本文通过解读《渡海帖》,探讨了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理念,以及书法与人的心灵状态之间的关系。
程大利,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曾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品参加第六、第八、第十届全国美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历届中国画展等重要展览。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优秀作品奖;黄宾虹奖;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主编22卷《敦煌石窟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大型系列画册,并获多项国家图书奖。
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以及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地艺术机构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等专业机构收藏。
出版程大利画集多种。理论文集有《宾退集》《师心居随笔》《师心居笔谭》《雪泥鸿爪》《中国画教学文丛——程大利导师卷》《程大利谈山水画》《极简中国古代绘画史》《砚田别识录》《师心居吟草》等。
《衡岳幽处》68cm×45cm
读《渡海帖》想到的
文/程大利
今冬有幸,赶上了在海口举办的《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观者如潮,无法细读。第二次观展,我从出口进,首先看到最后一件展品《渡海帖》。解说词写道:“苏轼北归之际,写下《渡海帖》《别海南黎民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名篇。苏轼踏上离琼之路,登船渡海,在徐闻递角场登陆,赴合浦安置。”
元符三年(1100年)东坡被朝廷赦免,离岛前欲与澄迈友人赵梦得会面未遇,留一便条,这便是千古流传的《渡海帖》。此帖是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作于海南的唯一墨迹。
细看此帖,无意于书,信笔而成;随意错落,一派天真。验证着坡翁的书法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幅“便条”绝想不到会流存千年,万人争览。对于苏东坡是一种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状态,也是他60余岁的心态,所谓“人书俱老”,此帖可鉴。
▲ 苏轼《渡海帖》
黄庭坚谈到东坡的习书之路,“东坡道人少时学习《兰亭》,故其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东坡字是从王羲之开始,对徐浩、杨凝式、柳公权、李邕、颜真卿这些大家都有涉猎,最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学古而能变。“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黄庭坚此言不虚。尽管他戏称苏字扁横状多,如“石压蛤蟆”,戏谑化了苏字风格。而东坡笑黄庭坚字如“树梢挂蛇”,二人玩笑,亦是一段佳话。
书法,说到底,还是人的状态的表露。苏轼论书有名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不刻意为“法”的东西,才能有艺术感染力。“书法有法”信然,“法无定法”则是至理。
后来,日本人用“书道”称书法,内容与我们的”书法“并无不同。日本人还有“茶道”“花道”“柔道”“剑道”等等名称。在我看来,这里的“道”字都可以换成“法”字。硬要称道,古人则以“小道”目之。如此,还不如叫做“法”为好。
▲ 程大利《诗一首》34.5x102.5cm
郭绍虞先生为此写了篇文章《书道与书法》(见《书法》1982年第三期)我看了几遍,也没看出“书道“与“书法”有何不同。郭先生最后的结论是,“道”与“法”是相通的。为什么道与法可以相通呢?苏轼的《日喻》说得明白“道可致而不可求”,郭先生认为这“致”字用得好,它把“道”与“法”结合起来了,把理论与规律也结合起来了。
苏轼被后世认为是大书家和书法理论家。他完成了“道可致”,“致”到何处,还是回到了人本身。东坡书不落前人窠臼,“看不到任何魏晋遗韵和唐人的正襟危坐,端严方正的学究态,而有的只是一派天真烂漫,无碍无滞的真情流露”(《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渡海帖》条目)。
书法可以达到如此境界,它从自我的心灵出发,最后再回到心灵,正所谓字如其人。一切修为积累,喜怒哀乐,人生阅历均在其中。“道可致”,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作品欣赏
▲ 程大利国画新作欣赏一
▲ 程大利国画新作欣赏二
▲ 程大利国画新作欣赏三
《天观》(局部)
260cm×196cm
《少林少林》
45cmx69cm
《卧云听泉》
《松泉多逸响》
《烟云过眼》
《山不矜高乃及天》
《烟云龙蛇》
《闲云似妒月明时》
《山水》
《高永乐游》
69cmx35cm
《龙气腾上》
54.5cmx39.5cm
《归去来兮辞》
34cmx138cm
《岭上松为仙》
27cmx71cm
《自作诗》
28cmx69cm
《王维诗》
35cmx65cm
查看原图 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