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魏县: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
河北魏县: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
魏县概况
魏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南部,冀豫两省交界处。北邻广平县,西接成安县、临漳县,东与大名县相连,南临省界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内黄县、濮阳市清丰县、南乐县相望。总面积863.6平方千米,2020年总人口104.11万人,有24个民族。截至2023年1月,魏县下辖17个镇、4个乡。
建置沿革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魏域就有古人类活动,属于仰韶文化区域。相传黄帝时期,魏域为黄帝子昌意封地,并筑昌意城(在今边马村)。《禹贡》分全国为九州,魏域属冀州、兖州二州。
夏,为观扈国领地。商,为畿辅之地。西周,为洹水地,初为商后裔武庚封地,后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先后属卫、晋,战国三家分晋属魏国,魏文侯在今魏域建都。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在今魏域首次设县,名棘蒲县。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置魏县,属魏郡。王莽新改魏城亭,刘玄更始二年(24年),复称魏县。
三国,属曹魏冀州魏郡,先为徐晃封地,黄初二年(221年),改为曹丕子阳平王封地。西晋,属司州魏郡。南北朝,前、后燕属贵乡郡。北魏属相州(河南安阳)魏郡。北齐属清都尹。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魏县废,并入贵乡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繁水县,属武阳郡。十六年(596年),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末年,李密取之,改郡为州;寻为窦建德所据,未几,宇文化及自黎阳北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漳阴。贞观初仍省入魏。五代十国,后梁属大名府,后唐属兴唐府,后晋属广晋府,后汉、后周属大名府。
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县北部置广平县,属河北西路沼州。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属京师大名府。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1398年),大名省入魏县。
清初,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县废;次年,魏县与元城县、大名县合并。
民国初年,魏县、大名县、元城县实行“三区分治体制”,今魏县属于西区,今大名县东北部属于东区,今大名县属于中区。民国29年(1940年)6月,魏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制恢复;8月,又析今境漳河南置漳河县,同属冀南一专区。民国33年(1944年),漳河县并入魏县,魏县改属冀鲁豫边区三专区。
1950年,属邯郸专区。1958年,魏县与大名县合并。1961年,魏县、大名县分置,魏县建制恢复,隶属邯郸专区。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魏县改属邯郸市。
地理环境
魏县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全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开阔平缓,海拔高度在45.5米~58.5米之间,高低相差仅13米,地面坡降为1/2300。主要地貌类型为:故道缓岗、漳卫河滩地、缓斜平地、河间洼地。
魏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通过对2003一2006年气象要素统计,日照时数在18552373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3.7℃,历年为13.5℃,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降水量333.8—746.2毫米,历年525.2毫米,常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降水量时段分布也不均匀,以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量的65%~75%。
漳河自西从蒲潭营村流入,至东于南北拐村流出,境内长32.3千米。卫河横贯境域南端,由西部北善村南入境,于东部南辛庄村出境,境内长15.9千米。
经济概况
2020年,魏县地区生产总值20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83.1亿元,增长2.3%。一、二、三产业所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9.5:40.3:40.2。
2020年,魏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86元,比上年增加2080元,增长6.5%。年末人均住房面积50.1平方米。百户居民拥有汽车(生活用)53辆,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210辆,电冰箱105台,空调机180台,移动电话293部,家用计算机55台。
2020年,魏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2元,比上年增加1444元,增长9.3%。人均住房面积52.3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积0.93亩。百户拥有摩托车38辆,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195辆,电冰箱94台,热水器69台,电视机129台,固定电话机2部,移动电话289部,空调机110台。
2020年,魏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全部财政收入16.1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增长5.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8亿元,增长15.5%。
历史文化
魏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土纺土织、冀南皮影、冀南四股弦,省级非遗项目5项:申家饸饹制作技艺、花布染织技艺、魏县梅花拳、冀南鼓吹乐、魏县孩模烧制技艺。市级非遗项目9项:落腔、背阁、泥塑技艺、花鸟字画、柳编、梨木厨具制作技艺、魏县大平调、回隆六合拳、少林太祖侠客刀,县级非遗项目46项:裴香斋的故事、黑老张的故事、郭书玉的故事、自焚祈雨传说、燕青的传说、王北沙的故事、龟驮城、蓝桥会、娘娘庙的传说、贤孝门的传说、送羊、圣贤愁、水淹歌、打北皋、花喜鹊尾巴长、柳梢青、高跷、坠子、搁方、纳子、踢方、剪纸、版书字画、神码、扎染花布技艺、陶哨烧制技艺、面塑、变花、煎饼、刺绣、正月十六烤薪火、腊月二十三祭灶王、正月二十五添仓、七月七乞巧节、鸭梨传说、潘美的故事、舞狮、舞龙、豫剧冀南派、长拳、打花棍、沙包、拔河、拐子塘(芝麻糖)、扒糕、四股弦制作技艺等。
魏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北皋镇南刘岗刘氏家族墓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魏县故城墙遗址、吉祥寺遗址、大渡口玉皇遗址、观音寺遗址、白佛寺遗址、城隍庙遗址、张公瑾墓、崔东壁墓、沙口集王氏墓地、秦师石塔、二十八烈士公墓、裴香斋祠堂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三世二品”石刻、崔野冲革命旧址、蔡小庄武装革命暴动旧址、魏县烈士陵园、周总理视察漳河村旧址、利公济急御匾、胡贯寺、玉帝祠庙碑、蛟龙庙、魏县文殊寺、张辉屯惨案井、北辛庄战汉遗址、赵村汉代遗址、旧魏县遗址、北留固石灰窑、碧霞元君祠、郭思极墓、抗战功勋苗德渭墓地、崔允昭墓地、玉皇阁、临漳寺、丹朱夜游台遗址、双井渡口旧址、鄜州游击闫飞鹏墓地、王从吾故居等。
魏县文物遗存有:军寨村运粮寺,北留固石灰窟,第六店村的丹朱夜游台、碧霞元君庙、皇姑坟、琉璃井,南辛庄粮站码头、北辛庄战汉遗址等。其中:北留固石灰窑、丹朱夜游台、碧霞元君祠、北辛庄战汉遗址为县级文保单位。
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始于宋,广泛普及于明,鼎盛于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千年传承历史,是冀南地区纺织技术的代表。布画多取材于民间习俗、故事、神话传说等,寄托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活愿景。包括手工蓝印花布与手工彩印花布两种,染织过程可简单分为镂刻花版、印防染浆、染色等。2008年6月,魏县土纺土织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00。
冀南四股弦创办于清道光二十一年。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是在民间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剧目多达200多出,主要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戏,如《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三娘教子》《双头驴》《端花》等。2008年6月,冀南四股弦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94 。
冀南皮影戏,河北省邯郸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冀南皮影戏,是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农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皮影戏,当地人称为“撖皮影戏子的”,主要流行在邯郸市的成安县、肥乡区、永年区、魏县、馆陶、磁县、大名、曲周等地,其影响范围延伸到冀中地区及山西周边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冀南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91。
风景名胜
梨乡水城水利风景区位于魏县主城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占地面积38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8.2平方千米,2013年10月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二十八烈士公墓位于魏县南台头村,是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遗址位于魏县魏城镇。年代为明,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魏县鸭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魏县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孕育了魏县鸭梨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核小渣少、酸甜适宜、果型端正而享誉海内外,兼具食用和保健价值。著名的“天津鸭梨”最早就源于魏县。2007年10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魏县鸭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康疃白萝卜,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的特产。皮薄肉嫩,味道甜辣,个头大。
仕望集油条,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仕望集镇特产。炸出来之后透落金黄;盐、碱、矾适量,内筋外焦,味道好,色渗黄亮,吃起来愈嚼愈香。
郭家堂村大葱,河北省邯郸市魏县郭家堂村的特产。脖子粗,嫩肥长,生吃辣味大,熟食香味浓,是农民的普通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