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放苗到捕捞:海蜇生态养殖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06: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放苗到捕捞:海蜇生态养殖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河口区拥有长达254.37公里的海岸线和90余万亩的滩涂面积,为海蜇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对虾等传统水产品养殖效益的下滑,海蜇养殖因其成本低、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高等优势,逐渐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新选择。本文将详细介绍海蜇的生态养殖技术,为有意从事海蜇养殖的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导。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

主要分布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终生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我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

形态特征

海蜇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乳白色、浅蓝色或金黄色。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和口柄部颜色相似。伞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胶层厚,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起捕食与防御作用。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成,宽5~10mm,共4个。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无生殖管,性产物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

生殖与发育

海蜇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养殖前景

海蜇属水中珍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可入药。早在70年代,中国、日本等国家已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放流技术研究,自90年代以来,在福建、海南等沿海养殖,均获得成功。随着海蜇全人工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海蜇已成为一个崭新的养殖品种。但是近几年,随着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及人为捕捞量的加大,海蜇资源日趋贫乏,国内外市场对海蜇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价格不断上涨,海蜇养殖正在成为继养虾后的又一滩涂养殖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海蜇生态养殖技术

养殖池塘的选择

池塘面积5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最好附近有淡水水源以便调控水体盐度,池水水深以1.5~2.0m为宜,远离工农业生产的污染,水质指标达到《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的标准要求,水电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特别是盐场蓄水池面积大,水环境稳定,宜进行海蜇养殖。

放苗前的准备

清塘消毒

放养前2个月,排干池水,翻耕池底,曝晒、风化,然后注水20cm,用含有效氯35%以上的漂白粉100ppm全池泼洒,7天后排干,再用15~20ppm的茶籽饼全池泼洒,7天后每亩用150kg生石灰改善底质。

池塘注水

池塘注水时,进水口用40~60目大小的进水网过滤,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池塘的排水口也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死亡。

培养基础饵料

注水后,每亩用2kg尿素和0.5kg过磷酸钙溶于水,于晴天上午(10:00~12:00)全池泼洒,或者使用有机肥,使水色呈现黄绿色或黄褐色,培养基础饵料,透明度保持在60cm左右为宜。

设置防护网

养殖池塘四周设置防护网,要在池塘进水前沿池塘四周堤坝边缘处插木桩(高度2.5m),间隔2~3m,用10目筛绢网围护,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0cm。围网的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水流等条件突变而与池壁擦伤或被推至浅水处“搁浅”死亡。

放苗

水质检测

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健康养殖”的要求,对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的养殖池水温、盐度、PH值等指标进行测量,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确定放苗的最佳条件;一般海蜇养殖的水温适应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6‰,最适盐度为18‰~30‰。因此,放养苗种时的温差、盐度差最好不要超过5℃和5‰。

苗种选择

选择健康、活力强,游动有力、无残疾和畸形,规格在1.5~3cm之间的苗种。

放养苗种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苗的运输应该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放苗时要在上风头轻放入水中,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再放入池中,最好将苗运入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

投喂

海蜇养殖与其他海珍品养殖不同,前期只要进行换水或施肥,保持水体中适当的饵料生物量即可。在海蜇生长的中后期,海蜇的摄食量特别大,此时如果水体中的饵料严重缺乏,可导致海蜇生长停止,严重的有死亡现象。应该加大换水量,以补充天然饵料,也可适当的施鸡粪、豆浆等来培育水体的天然饲料,或者采捕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进行活体投喂。

水质调节

养殖先养水,要保持池塘水清新、透明度高、“肥、活、嫩、爽”就必须经常进排水,海蜇放苗后如果天气、水质情况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养殖前期(10~20天)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可每天换水,但不能大排大灌;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最好不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恶劣的影响。特别是靠近河口地区的池塘在大雨过后换水时要注意盐度的差别,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主要是盐度的差别,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则不能换水;池水的盐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在适应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日常观察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对水温、盐度、pH值、DO等水化指标也要定期测量,做好记录,并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认真执行“五项制度、两项登记”,在生产过程中完全符合《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及《渔用渔药使用准则》的规定,在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记录养殖日志,不使用国家禁用的渔药、消毒剂等。

病害防治

海蜇养殖目前还没有病害发生,但养殖海蜇的池塘多数为多品种混养,尤其以混养对虾、牙鲆、河豚鱼为主,虾、鱼投药防病时要慎重。尽量避免因投药影响海蜇的正常生长和成活。当水质发生变化时,可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避免死亡。

捕捞销售

海蜇生长到5kg以上时,就达到了起捕规格,一般最好采取的方法是捕大留小,拉网式捕捞。有条件的最好是一边捕捞一边加工,加工好的海蜇一般不受出售季节的限制,可以随时出售。

养殖效益

海蜇生长速度很快,养殖50天,个体即达5~10kg以上,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放苗量以300个/亩计,成本为60~90元(0.2~0.3元/个)。成活率大致在20%左右,鲜蜇价格为8~10元/kg,矾成品价格在40元/kg以上。截至目前,共推广养殖面积2200亩,平均亩产海蜇450kg,产值在4000元以上,效益以2500元以上。

小节和讨论

  1. 经过几年的养殖,总结了一套海蜇生态养殖技术:
  • 池塘选择
  • 清整消毒
  • 注水
  • 施肥(培养基础饵料)
  • 蜇苗选择
  • 苗种放养
  • 养成管理
  • 收捕销售
  1. 虽然海蜇对水质条件要求不太严格,但也应坚持每天定时巡池,检查海蜇生长和摄食情况,检查池塘中海蜇数量、拦网和敌害情况,观察水色变化和水中生物饵料的数量,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坚持对理化因子定期测量,加强微生物制剂和生态保护剂对水质的调节,避免发生溃烂病而大面积死亡。还有,海蜇18℃以下生长减慢,如不及时采捕,会影响产量和回捕率。

  2. 海蜇养殖虽然技术简单,但不可盲目追求放养量,从而影响海蜇的生长环境。海蜇最好不与中国对虾混养,同河豚等鱼类混养时,需要将海蜇苗暂养到一定规格后再投放,否则将影响海蜇成活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