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教你如何“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教你如何“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它不仅是一种深奥的哲学理论,更是一种指导人生的生活智慧。在当今这个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追求“永生”的时代,重新审视这一理念,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什么是“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出生前父母与你没有任何的商量。现实不曾让你有任何的选择余地。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简而言之,“向死而生”意味着,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终点时,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地生活。这种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反而能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向死而生”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克隆、赛博格、数字永生等各种“人类增强”技术来对抗与生俱来的脆弱,甚至试图超克死亡。这些发展在带来对人类有限性之解放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隐忧,例如新技术运用造成的对伦理和制度的冲击,以及驾驭其灾难性后果的困难,等等。以物质主义和后人类主义来克服有限性,并不等于克服了人类在生命理解上的局限;相反,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在后人类和超人类主义的挑战之下正变得越来越迫切。
“向死而生”的理念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应关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宿命,仍然坚持不懈地,如西西佛斯一般,推着必将再次“坠落”的大石头一遍一遍的上山,为终将到来的失败负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生活。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向死而生”?
活在当下: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当下。不要总是为未来担忧,也不要沉溺于过去,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重要的。是追求物质财富,还是精神满足?是追求权力地位,还是家庭幸福?只有明确了人生目标,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
勇于承担责任:海德格尔强调“本真的存在”,即勇于面对自己的存在,不逃避,不伪装。这意味着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无论是对自己的选择,还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保持开放的心态: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激发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
结语
“向死而生”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如何在面对死亡的必然性时,依然能够活出精彩的人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应当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正是来自我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