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上)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上)
淮河,作为中国东部的重要江河,其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明代的潘杨治水,淮河的治理历史源远流长。本文将从中国水利史的角度,为您详细讲述淮河的变迁历程。
图:淮河蚌埠闸怀远段(崔德密 摄)
淮河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脉,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因淮河而兴,因淮河而美,因淮河而发展。
图:淮河支流淠河岸边白鹭觅食(崔德密 摄)
淮河的历史文献
《中国水利史》是我国第一部以水利史命名的水利史书,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淮河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有古代淮河、黄河夺淮、潘杨治绩(明朝潘季驯、杨一魁治水)、清初之淮、清中之淮、清末之淮和民国导淮。其书所参考的资料也众多,有《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河渠纪闻》《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治水述要》《淮系年表》《勘淮笔记》《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两轩剩语》《导淮工程计划书》《入海水道计划》《安徽通志水工稿》《中国水利问题》《淮史述要》《再续行水金鉴》等,这些参考之书也都是研究淮河历史、地理、技术和记事的必读资料之一。
图:佛子岭水库(崔德密 摄)
淮河的历史变迁
禹时,淮水安澜
禹时,淮水出桐柏中峰胎簪山(太白顶),经桐柏山东,其流始大;又东迳信阳、息县至固始,入阜阳境,东合汝颍诸水;经寿县北,肥水入焉;至怀远城东,涡水入焉;东迳凤阳、临淮、濠水入焉;又经五河县南,而纳浍沱漴潼诸水,势盛流疾;经古泗州城南稍东,则汴水入焉;过龟山麓,益折而北,会洪泽湖(古无洪泽湖,隋唐以后始渐出)。出清口,会泗沂,又东迳江苏涟水县境东,入于海,此禹时淮河之所经流。
东汉,陈登堰淮
自禹以后,历三代至秦汉,淮事之见于史册者,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秋,吴王夫差欲霸中原,掘邗沟,引江水北注,至末口入淮,此为开运河之始。及周衰时诸侯引河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楚于东方,则通鸿沟于江淮之间。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濮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此外则鲜有涉及淮事。盖其间二千余年,淮水安流,无足述者。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广陵太守陈登筑堰捍淮,此为淮壖立堰之始,后名其地为高家堰,即今洪泽湖大堤之所由昉也。武同举《淮系年表》载:“陈登筑堰,殆所以捍淮旁溢,以卫淮扬也。”《郡国利病书》载:“登所筑堰,一名捍淮堤,堰长三十里,湖西为阜陵湖(即富陵河),每淮入湖,赖此堰障之,堰名捍淮,则筑堰之故,盖可知矣。”
晋唐,陂塘之利
魏、晋、朝北朝、隋、唐,淮东颇有陂塘之利。魏明帝时(227-239年)邓艾修白水塘,立三堰,开八水门,置屯田四十九所,溉田万二千顷,以充军储,塘在淮安、淮阴、盱眙三县之界,其水北入富陵河(今洪泽湖)。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4年)用魏降人王足策,筑浮山堰,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以堰淮水灌寿阳。天监十四年堰成,长九里,下阔百四百丈。九月,淮水涨,堰坏,其声若雷,闻三百里。隋炀帝大业中(605-616年),南幸江都,道经破釜涧(盱眙北三十里,今洪泽湖),久旱遇雨,流汛,改名洪泽浦,洪泽始见。
宋代,交通之利
宋初,淮水虽在涨溢,不为大患,而交通便利特著。宋太宗雍熙中(984-987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楚州故沙河,自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运舟无滞。仁宗庆历中(1041-1048年)许元为发运副使,自淮阴开新河属之洪泽,避淮险凡四十九里,久而浅涩。其后漕运自淮阴经泗,上浮长淮,风波覆舟,岁罹其患。淮南转运使马仲甫凿洪泽渠六十里,漕者便之。《淮史述要》云:“盖白水塘圮废,流衍于阜陵、泥墩、万家诸湖,遂被洪泽之名。其西高地滨淮处洪泽镇,当水陆冲要,而淮险百里,溺公私之载不可胜计,既开洪泽运河,自洪泽镇起下达于磨盘口之沙河,以接入楚州运河(邗沟)。又开龟山运河,自洪泽镇洪泽河头起,上达于龟山之淮口,以与泗、汴运口隔淮相通。新运河倚淮为渠,通舟一百余年之久,淮河安定,则运河安定。洪泽镇通淮处有闸名洪泽闸,新河之开,约当淮河右岸诸小湖毗连之地。诸小湖仅纳坡水,并非蓄淮,而以洪泽闸为其锁钥。南北冠盖,并可遵陆来往盱眙、淮阴之间,而洪泽镇为其停骖栖息之所。汉唐大堰虽失修治,淮有小溢,不为大患。海潮高上,可循淮逆溯直抵龟山。淮底极低,众水归之,禹之赐也。”
金元,启夺淮端
宋室南迁,金人利河南行,河始夺淮,元代因之。
然,河(黄河)仍北溢金乡、鱼台、济宁、东平、东明、曹、濮等处,南溢开封、归德(今睢阳)、陈州(今淮阳)、颍州(今阜阳)、徐州、邳州等处,淮受之河,尚非全量。其南溢者,又到处停淤沉淀,浊流入淮,几成清流,合淮而助其畅下之势,故淮不为灾,也无防御工程。而洪泽屯田之利屡兴。然南下之隙既开,浸淫日久,卒酿大患矣。
明代,淮患渐著
明代黄河入淮之流渐盛,沿淮郡邑,屡书淮溢及大水成灾。明太祖洪武时,河决开封,又决原武、祥符、中牟、荥泽、阳武,往往挟颍说淮。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淮水决凤阳府寿州城,泛中都(今凤阳县城)。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筑淮安大河南堤,起清江浦沿钵池山柳浦湾迤东,凡四十余里。又筑高家堰,自新庄镇至越城,计一万八千一十八丈,堰工殆循陈登捍淮堰与唐堰旧址,补其中缺,连为一气。淮河下游正式防御工程始于此也。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刘大夏大筑黄陵冈荆隆口,黄河北流断绝,导水东出归德、徐州,其南出涡颍流,亦渐绝。于是,泗口以下,始以一淮受全河之水,淮之一大变也。
明季,潘杨治水
潘、杨为明代总河(总理河道)潘季驯与杨一魁。潘季驯之治淮,主张大筑高堰,蓄清刷黄,与杨一魁之开黄坝新河,建高堰三闸,分黄导淮,绝对相反。明代治淮,为河所窘,并有泗陵(明祖陵)之顾虑,动多掣肘。潘季驯为其难,而杨一魁为其易,后世遂以淮徙于江归咎于杨一魁之失策矣。先是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河决邳、睢,淮决高堰,河蹑其后,迳趋大涧口,冲破运河黄浦口,入射阳湖,清口遂淤。
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总理河漕,大筑高家堰六十里,起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陵湖,捍淮东侵。其西南越城、周桥一带,地形高亢,空之弗堤,名天然减水坝。于是,淮毕趋清口,会大河入海,海口不浚而通。季驯筑堤,毁誉参半。《河防一览》设为问难,反复申明,其言曰:“或有部于驯曰:‘高家堰之筑,淮扬甚以为便,而泗州人苦其停蓄淮水何也?’驯应之曰:‘此非知水者之言也,夫高家堰居淮安之西南隅,去郡城四十里而近,堰东为山阳县西北乡,地称膏腴,堰西为阜陵、泥墩、范家诸湖,西南为洪泽湖。淮水自凤(阳)、泗(州)来,合诸湖之水,出清口,会黄河,经安东县,出云梯关,以达于海,此禹迄今,故道然也。堰距湖尚存陆地里许,而淮水盛发辄及堰。秦、周以前无考矣,史称汉陈登筑堰御淮,至我朝平江伯陈瑄大葺之。淮(安)、扬(州)恃以为安者二百余年。岁久剥蚀,而私贩者利其直达,以免关津盘诘,往往盗决之。至隆庆四年大溃,淮、湖之水洚洞东注,合白马、范光诸湖,决黄浦八浅,而山阳、高、宝、兴、盐诸邑,汇为巨浸,每岁四、五月间,淮阴畚土塞城门,穴窦出入,而城中街衢,尚可行舟也。淮既东,黄水亦蹑其后,浊流西泝,清口遂堙。而决水行地面,宣泄不及清口之半,不免停注上源,而凤(阳)、寿(春)、泗(州)间,也成巨浸矣,驯戊寅(万历六年)之夏,询之泗人曰:凤泗之水,蓄于高堰未决之前乎,抑既决之后也?佥曰:高堰决而后蓄也。清口塞淤,高堰未决之前乎,抑既决之后也?佥曰:高堰决而后塞也。驯曰:堰决而后塞,筑则必通;堰决而后蓄,筑则必达。堰成而清口自利;清口利而凤泗水下,驯何疑乎?’遂锐意董诸臣筑之,二月决工告竣,而清口遂开,七月堤工告成,清口深辟如故。”
读书至此,笔者忍不住也欲问古人一句,清口既是深辟如故,可知洪泽湖底淤积又能辟清几何?
图: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淮场景
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潘季驯罢任。万历二十一年夏,淮水大涨,高堰决高良涧、周家桥等二十二口。万历二十三年夏、秋,洪泽湖水涨,又决周家桥、高良涧、武家墩等处,礼科给事中张企程兼程抵泗州,急议救祖陵,遂定“分黄导淮”之策。万历二十四年春,总河杨一魁役山东、河南 、江北丁夫二十万,开桃源(今泗阳县)黄坝新河,自黄家嘴经周伏庄、渔沟、浪石两镇,至安东、五港、灌口,长三百余里,分黄入海。辟清口沙七里,导淮会黄。又于高家堰湖堤建三闸,分泄淮水。一建武家墩闸,由永济河达泾河;一建高良涧闸,由贫河达泾河;一建周家桥闸,由草子湖、宝应湖入子婴沟下广洋湖入海。又浚高邮茆塘港,引水入邵伯湖,开金家湾河,达芒稻河入江;建金家湾减水闸及芒稻河减水闸,诸役毕举,水患暂平。
蓄清刷黄,倡自潘季驯,其后清二百余年间,莫能越其范围,殆成牢不可破之局势。而杨一魁之建闸减淮,在当时亦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