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11购物节,当心这些“莫名其妙”的消费陷阱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04: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11购物节,当心这些“莫名其妙”的消费陷阱

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和商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物。然而,在这场购物狂欢中,一些商家却利用各种套路和陷阱,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多花了冤枉钱。本文将揭秘这些“莫名其妙”的消费陷阱,帮助大家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护自己的钱包。

01

虚假折扣:先涨后降的“套路”

双11期间,最常见的一种消费陷阱就是虚假折扣。有些商家为了制造“优惠”的假象,会先悄悄提高商品价格,然后再以“打折”或“满减”的形式降低价格,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

天津市民王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平时每隔1个多月就会在某电商平台为她两岁的孩子购买奶粉,日常价格在6桶1136元左右浮动。“双11”期间,王女士再次打开同款产品的链接,标注到手价升至6桶1200元,并注明“已省160多元”。“‘双11’的大促价格反而贵了几十元,还不如平时随需随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商家“先涨后降”的价格套路一直广受诟病。有网民近日投诉:“我近期打算买一台洗烘一体机,‘双11’活动未开始时,补贴后的价格为3400元,隔天‘双11’活动开始后,价格变成了3591元,过段时间看,价格又变成了3818元。”“某药品平时3盒两单150元左右,‘双11’期间同样的组合贵了一倍。”

02

隐藏条款:看似优惠的“坑”

除了虚假折扣,一些商家还会通过复杂的优惠规则或隐藏条款,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多花钱。例如,有些商家会设置“满减”、“优惠券”等看似优惠的条件,但实际使用时却有很多限制。

有消费者反映,今年双11期间,某电商平台推出了全场直降、大额消费券、跨店满减等优惠活动。然而,当他们按照规则计算后发现,如果不仔细甄别,很容易就会被这些复杂的规则“坑”到。一位网民称自己在“双11”预售活动中购买了一双600多元的运动鞋,但直接购买才500多元。“预售活动简直形同虚设,如果不注意甄别,消耗了大把精力,还会被坑走几十元。”

此外,平台券、红包雨、定金红包、商家券、直播间优惠……“战线”长达两个月的优惠规则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消费者为了抢到定金红包,耗费大量时间蹲守直播间,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圈”在看似优惠的“牢笼”里。“浪费了大把时间,也没抢到几元钱优惠。”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消费者说。

03

捆绑销售:被迫消费的“无奈”

双11期间,一些商家还会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让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商品。例如,有些商家会将商品组合成“套餐”销售,或者在购买主商品时必须搭配其他商品。

这种做法不仅让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例如,有消费者反映,自己在购买某款热门商品时,商家要求必须同时购买一款价格更高的商品,否则无法享受优惠。这种做法显然不合理,但很多消费者为了得到心仪的商品,只能无奈接受。

04

维权难:证据难固定,消费者往往自认倒霉

遇到上述问题时,很多消费者选择自认倒霉,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维权成本高,二是证据难固定。由于亏损金额不大,不少消费者选择自认倒霉。网民呼吁,应少点套路,多些真诚,让“双十一”回归其促进消费、让利于民的初衷。

05

如何避免掉入消费陷阱?

面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理性,不要被各种促销活动冲昏头脑。在购物前,先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件商品。

  2. 仔细阅读商品信息和促销规则,避免被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所迷惑。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购物。

  3. 关注商品的历史价格,可以通过一些比价工具或网站,了解商品在不同时间段的价格变化,判断当前价格是否真的优惠。

  4. 保存好购物凭证,包括订单截图、聊天记录等,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维权。

  5. 如果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弃维权。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的客服、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等途径进行投诉。

双11购物狂欢节本应是消费者享受实惠、商家扩大销售的双赢时刻。然而,一些商家的不当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呼吁商家能够诚信经营,少些套路,多些真诚,让双11真正成为消费者享受实惠的节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