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踝骨折的康复训练指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35: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踝骨折的康复训练指南

三踝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踝关节损伤,涉及内踝、外踝和后踝的骨折,常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这种损伤不仅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和肿胀,还可能引起关节不稳定和功能障碍。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踝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术后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损伤并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

什么是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包括内踝、外踝及后踝的骨折。除了内外踝骨折以外,后踝骨折并向后移位,造成踝关节向后外侧脱位,踝关节极度不稳。此外,三踝骨折还会同时损伤踝关节周围的骨、韧带等,造成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不稳和功能障碍等。

三踝骨折的病因

  1. 外旋骨折:发生在小腿不动、足强度外旋的情况,主要发生于高强度运动所致损伤的情况下,可导致距骨向外旋转移位而发生骨折。

  2. 外翻骨折:发生在足强烈外翻的情况下,如坠落伤或小腿强烈外翻时,距骨向外、向后移位发生骨折。

  3. 内翻骨折:受伤时足强烈内翻所致。如坠落伤时,足外缘先着地;小腿下方受暴力直接撞击;步行时足底内侧踩在凸处突然内翻,距骨向内、向后移位发生骨折。

  4. 直接暴力骨折:损伤多由暴力直接作用所致,如车辆碾伤、枪击伤、重物压伤。多数呈粉碎性骨折,常伴有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或足部其他损伤。

三踝骨折的临床表现

  1. 踝部剧烈疼痛
  2. 畸形
  3. 局部异常活动及骨摩擦感
  4. 肿胀和皮下出血
  5. 踝关节功能受限
  6. 严重时足部循环障碍
  7. 神经损伤,感觉障碍

与此同时,三踝骨折还有引起多种潜在并发症,包括瘢痕、关节僵硬、挛缩、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

三踝骨折的治疗

  1. 保守治疗:若骨折位移不多,局部肿胀不严重,患者可通过牵引、手法复位、U型石膏固定等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2. 手术治疗: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尤其是后踝骨折累及胫骨下关节面20%-25%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按照后踝、外踝、内踝的先后顺序行切开复位固定。

术后康复治疗

第一阶段(术后1-6周)

  1. 良肢位摆放:置于跖屈小于10º,接近垂直位。
  2. 穴位冷冻。
  3. 做患足足趾的主动活动,促进消肿,维持肌力。
  4. 等长肌力训练:踝关节背屈、跖屈、内外翻的等长收缩训练。
  5. 创伤炎症开始消退,做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
  6. 髋关节、膝关节主动运动。
  7. 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可在拐杖或助行器的帮助下慢慢增加患侧负重程度。


8. 肌力训练。

第二阶段(术后6-8周)

  1. 疼痛肿胀:弹力袜、穴位冷冻、穴位贴敷。
  2. 活动度训练:在无痛状态下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在下角度之前,可以先松解踝周的肌肉和筋膜,增加关节活动度。
  3. 重心转移训练:开始负重训练时,进行适当的支撑和保护,一手扶住一定高度的桌椅上做支撑,先健侧负重,然后重心慢慢的转移到患侧,逐渐增加重量,在不损伤患侧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不要过于急迫,每天5-10分钟,逐渐达到患侧腿单侧无痛负重。

第三阶段(术后9-12周)

  1. 拉伸松解小腿肌肉,使活动度增加到全角。


2. 踝关节主动抗阻训练:弹力带、提踵。


3. 步态练习:扶拐下床做患肢部分负重运动,并逐渐增加负重量,至术后12周脱拐完全负重行走。行走练习,股四头肌发力抬起患侧腿,向前伸膝,脚跟着地,患侧脚掌全部着地后,健侧脚足跟抬起,健侧前脚掌蹬地,推动身体向前,随后,患侧腿用力负重支撑身体,健侧腿抬起,向前伸膝,脚跟着地,全脚掌着地,患侧前脚掌着地,股四头肌发力,蹬地向前推动身体,健侧脚着地,这样完成一个行走周期。可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行走姿势,一步一步,慢慢改善行走姿势,每天10-15min。


4. 平衡训练

(1) 单腿站立:在不稳定的地面单腿站立,核心收紧,头向上顶,腿的肌肉收紧,保持关节稳定。站立30s--60s,每天3组。


(2) 平衡垫弓步站立:一条腿在前,屈膝,小腿与地面垂直,身体保持直立位,后侧腿,脚掌着地,先患侧在前,然后健侧在前。保持30s/组,每天三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