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正民起义:一个伪军少将的惊人转折
莫正民起义:一个伪军少将的惊人转折
1944年11月14日,山东莒县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伪军少将莫正民率部起义,投奔八路军。这一惊人之举不仅改变了莫正民个人的命运,也对当地的抗战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旧军人到抗日英雄
莫正民,原名莫余生,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县汪湖乡(今属五莲县)莫家崖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928年进入北洋军五十二军充上士军需,1930年到山东莒县保安大队任手枪队班长。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第二游击队第一支队司令、莒县自卫团团长、保安司令等职。
1944年11月,八路军滨海区部队对莒县城发起攻击,要求莫正民作内应。他将防地让给八路军,带着3000余伪军撤出城外,宣布起义。莫部起义后,山东军区明令授予该部“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番号,莫正民任旅长,谷凤鸣任政治部主任。
起义背后的曲折历程
莫正民的起义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抉择。据《星火燎原》(1984年第六期)刊载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张梓桢的回忆录《忆一一五师在鲁南的敌军工作》记述:“莫正民的部队驻莒县以东及以南的台潍公路上。——由于该股伪军处境困难,加上我们连续几年反抢粮斗争的打击,以及抗战政策的广泛宣传,先是迫使他们下面的大队长们不得不和我们取得联系,然后由下而上争取莫正民本人和我们建立了关系。”
1945年5、6月间,根据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的批示,莫正民由王东年、马华、谷凤鸣3人介绍,经滨海军区党委讨论,转报山东分局批准为“特别党员”。莫正民从此更名莫余生。
从战场到农场:一个战士的后半生
起义后的莫正民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1946年2月,他主动提出辞去独立二旅旅长职务,山东军区领导同意他的要求,改任为滨海军区参议。1946年10月,调华东高级党校学习。1947年1月,因工作需要,莫余生提前毕业,出校时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4月,莫余生调任辽东军区解放大队任副队长。大队后改称辽东军区解放一团、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任副团长。1950年1月,解放一团奉令参建国营农场。莫余生随团长王世英等6人,冒着严寒,踏着冰雪,在鹤岗至萝北的广阔地区选定宝泉岭农场的场址。他又亲自率领解放一团部分官兵作为先遣队进入荒原。他和战士们打出第一口水井,盖起第一个窝棚。部队进点后,他负责指挥修筑鹤岗至宝泉岭的公路。他与战士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宝泉岭农场建设进度快,成绩大,他作为宝泉岭农场创始人之一,作出巨大的贡献。
1952年春,莫余生调离宝泉岭农场,先后任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秘书处长、黑龙江省农机局农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国营萨尔图畜牧场场长、国营红色草原牧场场长、红色草原农垦局局长等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任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他虽年逾花甲,仍然不遗余力地工作,曾亲自撰写《草原新篇》、《起义后的三十一年》等文章。热情地歌颂黑龙江垦区建设的伟大成就,先后为香港《大公报》和其他海外报刊选登。
莫余生为农垦事业奋斗30余年,历经艰辛,深受垦区干部职工敬佩。1983年4月8日病逝。终年70岁。
历史的评价
对于莫正民这样一位跨越两个时代、功罪融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应当怎样评价?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肯定”或“否定”这样的概念,而只能历史地、具体地,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看待他。他做过旧军人,当过草头王,高举过抗日的红旗,也充当过日寇的帮凶;既曾是国家的逆子,历史的罪人,后来又是爱国的功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献身者。其间,他有追求,有幻灭;有感奋、振作,有迷茫、彷徨;有伴合着血和泪的欢乐,有交织着爱和恨的忏悔;有走向光明后脱胎换骨的痛苦,更有投身革命中跃马扬鞭建功立业的欣慰和自豪。
在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中,莫正民的名字被永远铭记。他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