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方式大揭秘:每天充和见底充,哪个更伤电池?
新能源车充电方式大揭秘:每天充和见底充,哪个更伤电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电池成为车主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锂电池的基本特性出发,详细解析"每天充"和"见底充"这两种充电方式的利弊,并给出科学的充电建议,帮助车主延长电池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锂电池的特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电车用的锂电池到底是啥。
关于这点,顾名思义锂电池就是以锂为主要成分的电池....
常见类型分为两种: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是安全性高、寿命长,但相对能量密度低一点;
而三元锂电池则能量密度更高,抗寒性也好,但在极端条件下,安全性会有一些挑战。
而这种电池的结构也不简单,主要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部分。
正极材料通常用的是三元锂或磷酸铁锂,它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储备和稳定性。
负极多采用石墨,这种材料能高效储存和释放能量。
电解液就像“传送带”,在正负极之间运送锂离子,实现充放电过程。
而隔膜则是个“安全员”,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避免短路。
此外,相比传统电瓶车用的铅酸电池,锂电池还有个显著优势,就是循环寿命更长。
一般来说,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在 3000 到 5000 次左右;
而三元锂电池的循环寿命相对短一些,大约在 1000 到 2000 次左右。
不过,锂电池对工作环境也挺挑剔的,极端温度下可能会影响它的性能和寿命。
这就是为什么要合理使用的原因!
见底的充的弊端
介绍完锂电池,大家心中应该对充电的事,有了初步的答案。
既然电池充电寿命,并不是单纯指充电的次数,而是指从电量耗尽到充满的完整循环。
更糟糕的是,经常将电池用到见底,反而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锂电池的化学反应,依赖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
当电量接近见底时,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浓度”会迅速降低,导致部分锂离子被“锁”在电极材料里,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
这些被“锁住”的锂离子就像被“冻住”了一样,再也无法参与充放电反应了。
于是乎,电池容量在不知不觉间就降低了。
说白了就是,见底再充电,会导致电池的快速衰——百害而无一利!
更糟糕的是,频繁的见底充电习惯,除了加速电池的老化,还可能带来日常使用中的不便。
试想一下,如果你正在开车,电量却突然见底,而你又找不到充电桩。
这时候无论是安全性,还是便利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哪怕是只出于出行便利的考虑,把电车的电池“用到底”再充电,都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怎么使用最靠谱?
既然了解了“见底充”的弊端,那接下的核心就是——怎么使用锂电池才最靠谱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只要遵循几个简单的原则,就能有效延长电池的寿命。
首先,不要等到电量见底再充电。
当电量降到20%-30%左右时,就应该考虑给电池“补补能量”了。
这样不仅能避免锂离子“冻结”,还可以让电池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其次,尽量避免长时间满电或低电状态。
如果可能,尽量保持电量在20%-80%之间。
这是锂电池最舒适的“工作区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池的损耗。
你可以把这看作是电池的“养生之道”!
最后,铁锂电池,最好每个月充满一次。
虽然电车上的电量显示看似精确,但实际上,这些数据都是估算的。
譬如采用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内阻法等等!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会存在误差…
特别是铁锂电池,由于满电和没电之间的电压差很小,电量估算尤其困难。
所以,最好每个月充满一次,去校准电池电量。
这可以避免出现“虚电”的问题,防止汽车“突然没电”将我们甩在路上。
总而言之,锂电池的使用,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诀窍,关键在于日常的小习惯。
不要等到电量见底再充电,保持适中的电量水平,才能确保电池的长久使用。
每一次充电,其实都是在为电池延寿——多注意这些细节,你的电池才会始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