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大免费景区:博物院见证文明,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圆融寺体验六艺
河南三大免费景区:博物院见证文明,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圆融寺体验六艺
河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璀璨的中原文明,更孕育出众多免费开放的景区。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处:河南博物院、黄帝故里和圆融寺。这三处景区不仅免门票,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了解河南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河南博物院:中原文明的见证者
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1996年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数量逾17万件,国家一级、二级文物逾5000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大。
河南博物院拥有九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以时代为序,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展厅之间相互串联,文物摆放紧凑,以宋元之前为主、为重。
此外,河南博物院还设立《国宝特展》专题展厅,实行轮换展出制度,每期选择院藏的一件重点文物进行深层次解读。其他专题展厅还包括《明清河南》《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并有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
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但需要提前预约。观众可提前三天(含当天)在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进行预约。入馆时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在预约时段内入馆参观。
黄帝故里:寻根拜祖的圣地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1996年底被命名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二十九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帝故里进行了多次整修、扩建和改造,特别是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于此,共同缅怀始祖功德,祈福祖国繁荣昌盛。拜祖大典共有九项仪程,包括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拜始祖、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整个仪式庄严肃穆,充满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圆融寺:太行深处的文化瑰宝
圆融寺位于焦作市,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寺庙建筑,更有丰富的文化体验等待探寻。
未来的圆融寺文化旅游区是啥模样?有哪些亮点吸引游客?《养生粥及功效》(养生正)给出了答案。对于喜爱琴棋书画的游客来说,未来的圆融寺文化旅游区会是一个难得的好去处。按照圆融六艺修身 五季圆融养性,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将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茶、印六艺为主题设置的圆融六艺坊。在琴、棋、书、画、茶、印六坊,游客既可练古琴、下围棋,也可挥毫泼墨,临摹大师画作或自我创作,还能学到专业的茶艺师教授的煮茶功夫,或自行设计、篆刻印章,在休闲娱乐之余修身养性。此外,圆融六艺坊还将定期举办六艺成果展览,游客亲手创作的作品都有机会被展示出来。
春天祈福季、夏天静心季、秋天养生季、冬天智慧季,《延安市养生》为圆融寺文化旅游区设计的五季圆融系列产品,将让游客无论何时都能在这里有所收获。根据《总体规划》,五季圆融系列产品分别以春、夏、秋、冬、心为主题。其中,圆融心祭将统领一年的圆融祭作为圆融寺文化旅游区重要的系列祭祀活动。生机盎然的春天为祈福季,届时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将在每年的春天举办立春祈福、圆意祈福、踏青祈福、放生等活动,游客可通过踏青植树、制作宋瓷圆盘、作画、放生等多种方式祈福;炎炎夏日,容易心浮气躁,圆融之夏的静心季将采用品花茶、修禅心等方式,让游客在清凉的环境中,品味清凉的茶水,抚平身心躁动;秋季,圆融寺将针对秋季气候特点,以调节身体机能、滋养、去燥为主,设计不同系列、不同针对性效果的秋季养生教程,既为游客提供素食的饮食、汤类,还有禅修课程,让游客养身又养心。在秋天这个落叶的季节里,游客还可在百草园采摘草药、蔬菜,也可参加收集落叶、制作标本活动,从花开叶落中感悟万物变化;寒冷的冬天,万物沉寂,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将举办室内旅游活动,六艺坊配合主打茶坊、印坊,让游客在温热的茶水和刻印过程中忘却冬的寒冷。
圆融六艺坊、五季圆融,这些规划设计得到了评审专家们的认可。评审会上,专家评审组原则通过了《总体规划》,但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鹤发童颜的王铎是洛阳古建筑园林设计院原总工程师、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园林设计和理论研究工作,被称为“中州新古典主义建筑”创始人之一,他表示,圆融寺距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如此厚重的历史应与建筑、建筑形象相统一。有些景点可以结合其历史渊源,考虑汉风建筑风格,平屋顶现代建设风格尽量避免出现,辅助建筑可为坡屋顶地方民居建筑。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河南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田国行建议,规划应深化寺庙园林中植被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的措施。他说,植被恢复、水资源问题应是当前景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植被景观恢复和植被品种选择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整个北太行的旅游开发。选择常绿、名贵的植物品种解决不了北部太行山的景区建设问题,应选深根、速生、快长的植物,迅速形成北太行大的景观概念,然后再精雕细刻,进行局部植物景观营造。
针对圆融寺景观用水资源相对短缺,田国行表示,规划应有前瞻性,在雨水收集系统、植被恢复水资源再生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等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龙江智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应围绕佛教规律来进行延伸开发,佛教旅游开发的重点不在建筑、景观等硬性层面,而应进行软开发,围绕“心灵”做文章。
高级工程师、资深旅游管理专家、河南省旅游局规划处处长李延庆则建议,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在服务设施上务必要有文化符号,而且是自己所独有的文化符号。
通过打造圆融六艺坊、五季圆融等景观和旅游产品,加上业内专家的指点建议,我们相信,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将来不仅会成为我市市民近郊游的好去处,更会成为我市山水游之外新的文化亮点。
这三处免费景区,不仅免去了门票的负担,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无论是探寻中原文明的起源,还是寻根拜祖,亦或是体验传统文化,河南博物院、黄帝故里和圆融寺都能满足你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