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马清河的知青往事:师生恋背后的辛酸泪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1: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马清河的知青往事:师生恋背后的辛酸泪

1969年1月中旬,16岁的马清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乘坐知青专列离开了天津,开启了他到河北省邯郸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涯。当时同行的都是他们河西区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二十二中学。

知青专列到达邯郸后,大家做了短暂的停留,马清河他们十多名同学最终被分派在了成安县的张家庄大队第一生产小队,队里闲置的三间破房子,成了十二名天津知青临时的家。

经过了大半年的劳动锻炼,马清河他们渐渐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和艰难,和乡亲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无私的关爱照顾,令知青们备受温暖和感动。

那年秋天,知青们刚搬进新建的知青点没几天,大队书记张德良就来到了一队知青点,问谁会教书。当时知青们都有些腼腆,也确实都没有教书经验,都说不会教书。马清河看大家都说不会教书,他就举起手来说:“张书记,我会教书,我上学时就经常给低年级的学生代课。”

没有任何考核和附加条件,马清河就顺利当上了张家庄小学的民办教师。当时张家庄小学刚复课,回学校读书的学生很少,学校的校长和三名教师(包括马清河在内)要去没回学校读书的学生家做动员。因为校长安排马清河教四年级的学生,他就拿着花名册,让两名学校带路,去学生家做动员学生回学校读书。

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三天的动员,又有五名学生重新回到了学校,马清河教的四年级一共就有十三名学生了。一名叫张桂英的女学生性格比较开朗,也数她的年龄大,马清河就让张桂荣担任班长兼学习委员。

张桂英当年十三岁,刚上四年级时就赶上学校停课,在家待了一年多,学过的知识基本都忘了。马清河教四年的课程,还要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课程,有的学生连二年级学过的课程都不会,这让马清河教起课来还真有点困难。好在张桂英聪明好学,她还主动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这无形中就减少了马清河的压力,基本上不耽误他正常讲新课。

要说马清河吧,教书还真有两把刷子,他讲课生动有趣,学生都爱听他讲课,也能听明白。最主要的是马清河注重温故知新,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课程,谁不明白,他就耐心讲解。在当时像他这么认真负责的老师,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一晃就到了第二年夏天,马清河教的四年级学生该毕业了,张庄小学没有多余的教室,没办法开设五年级的课程。马清河就跟校长商量,看能不能增设五年级的课程。校长找了大队书记张德良,张书记说暂时还没有办法开设五年级的课程,等晚一年再说吧。

无奈,张家庄小学的学生读完四年级,也只能辍学回家,读五年级要去公社中心小学或邻村的小学,最近的有五六里路,家长和学生都嫌学校远,也就没人去读五年级了。张桂英是一个比较要强比较愿意读书的学生,她就借了五年级的课本,自己看书学习,遇到学不明白的问题,就到学校问马老师。也就大半年的时间,张桂英就学完了五年级的课程,马清河测试过她好几次,她基本都是满分。

学完了小学课程,张桂英就跟她父母闹着要去公社联办中学读初中,她父母不同意,说人家男孩都没人去读初中,你一个小闺女,上什么初中啊,上初中也不能当饭吃,长大了找个婆家嫁出去就完事了。张桂英哭闹了好几天,也没能去读初中,马清河就把自己的初中课本借给张桂英,他还答应利用课余时间,教张桂英学习初中课程。

到了1973年春天,张桂英就全部学完了初中课程,她所掌握的知识,不亚于马清河他们城里来的知青。有的算术题马清河看半天才弄明白,张桂英却很快就能算出来。为此,马清河都自愧不如,他很佩服这个农村小姑娘的毅力和坚持。可惜的是当时取消了高考,张桂英虽然有学习天赋,也有坚持学习的毅力和耐性,可又有什么用呢,根本就不能当饭吃。

就是因为张桂英经常没早没晚地和马清河在一起,村子里渐渐就有了闲话,说他俩早晚得出事,还有人说马老师不该和自己的学生谈恋爱,人家张桂英才多大个闺女啊。

听到这样的传言,马清河心里很难受也很无奈,他能做的就是阻止张桂英不要再到知青点或学校来。听到这样的话,张桂英的父母也很生气,撕了张桂英的课本,还说再敢去找马老师,就打断她的腿。

小学的校长和张书记也听到了有关马清河和张桂英的传言,校长和马书记都很生气,因为他们都知道马清河老师的人品,更欣赏他的教书能力和敬业精神。张书记还当着乡亲们的面说:“以后谁再敢胡说八道说马老师的不是,看我不把他的嘴缝上。”

不管怎样说,这些风言风语还是给马清河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负面情绪,对他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影响。

1974年秋天,张家庄大队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是去邯郸钢厂工作。大家都知道钢厂的工作又脏又累,谁也不愿意去钢厂工作。马清河却报了名,他说要去钢厂当工人。张书记就问马清河:“马老师,你走了谁教书啊?”“马书记,让张桂英去学校教书,我敢保证他比我强,让她教五年级的学生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时张家庄小学已经增加了五年级的课程)。”

就这样,马清河去邯钢当了炼钢工人,十六岁的张桂英成了张家庄小学的民办教师。其实,乡亲们也舍不得让马老师去钢厂当工人,因为孩子们都喜欢马老师。乡亲们和知青们心中都清楚,马清河之所以离开张家庄,是因为他承受不了那些风言风语带来的压力,他不想让张桂英再受委屈,更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因为自己而受到伤害。

马清河离开张家庄后,张桂英在教学岗位上表现得更加出色。她不仅继承了马清河的教学方法,还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她的教导下,张家庄小学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顺利考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

几年后,张桂英也离开了张家庄小学,她考入了师范学校,继续深造。毕业后,她成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在县城的一所中学任教。她始终没有忘记马清河老师的教诲,将他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的关爱传承下去。

而马清河在邯钢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业余时间,他经常到附近的学校义务辅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他始终坚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他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多年后,当马清河和张桂英再次相遇时,他们已经各自走过了人生的许多坎坷。他们没有选择在一起,而是选择了将这段特殊的师生情谊珍藏在心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马清河和张桂英的故事,成为了天津知青老友圈中流传的佳话。它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师生恋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理想、奉献和成长的传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知青像马清河一样,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为改变农村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张桂英则代表了那些在知青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他们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段往事,见证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奉献精神,也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它提醒我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教育的力量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