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患儿八成会并发气喘,生物制剂治疗获健保扩龄给付
异位性皮炎患儿八成会并发气喘,生物制剂治疗获健保扩龄给付
导读:异位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不仅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还可能引发气喘、过敏性鼻炎等并发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异位性皮炎的治疗误区、最新治疗进展以及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国内平均每9名孩童就有1名患有异位性皮炎,儿童如果未进行稳定治疗,统计有高达80%的儿童患者会出现气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第二型炎症相关疾病,甚至引发生长迟缓、三高/代谢慢病。医生提醒,家长对于异位性皮炎的儿童有3大治疗矛盾,恐加剧行为性皮炎恶性循环。
异位性皮炎病友协会理事长朱家瑜医生提醒,异位性皮炎是好发于儿童的第二型自体免疫疾病,有8成患者会在5岁前发病。然而家长常有“异位性皮炎长大就会好”的观念,恐让症状演变成长期反复发作的中重度病征。
台湾儿童过敏气喘免疫及风湿病医学会理事长姚宗杰医生忧心表示,家长对孩童异位性皮炎治疗常抱持矛盾心态,甚至自行停药、减药,导致症状加剧反扑。
异位性皮炎儿童恐并发气喘、过敏性鼻炎相关疾病
朱家瑜医生也警告,若未稳定治疗,高达80%儿童患者会出现气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第二型炎症相关疾病,甚至引发生长迟缓、三高/代谢慢病、情绪/社交障碍、过动症(ADHD)等身心问题风险。
土城医院皮肤科主任杨静宜指出,随着生物制剂、口服小分子药物等新药的出现,家长在意的疗效速度、药效维持时间、治疗方便性等问题皆得以改善,呼吁家长应提早介入治疗。
生物制剂健保给付放宽至6岁-12岁
自2022年8月健保新增异位性皮炎药物给付与扩大生物制剂补助起,已有许多患者受惠。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署长石崇良说明,今年2月1日起,异位性皮炎生物制剂健保给付申请已从原先的12岁以上,放宽至6岁-12岁符合给付条件的慢性中重度异位性皮炎病友皆可申请,助全台中重度“异童”摆脱疾病阴霾,启动第二人生。该生物制剂健保也同期新增给付治疗12岁以上符合健保条件的严重气喘患者。
今年2月1日起,异位性皮炎生物制剂健保给付申请已从原先的12岁以上,放宽至6岁-12岁符合给付条件的慢性中重度异位性皮炎病友皆可申请,助全台中重度“异童”摆脱疾病阴霾,启动第二人生。
异童家长3大治疗矛盾
朱家瑜医生表示,虽然家长与社群间盛传“异位性皮炎长大就会好”的经验谈,但根据研究显示,有近3成病童7岁后不但没有痊愈,甚至有演变成中重度的可能性,若换算全台潜在6岁-12岁中重度异位性皮炎病童数量,恐高達5万人。针对临床上常見家长在皮膚症狀緩解後選擇自行減藥、停藥,导致孩童异肤症状反复发作恶化的状况。
姚宗杰医生也盘点家长3大治疗矛盾:
治疗矛盾1:想有效解决疾病根源,却在肌肤症状好转后随即停药
皮肤没症状就是没问题?以异位性皮炎常见的第一线治疗药物“外用皮质类固醇”为例,国际研究即指出,9成病患曾自行停用药物,且高達6成病患在停药后经历严重的症状恶化。姚宗杰医生表示,家长常忽略了异位性皮炎是免疫疾病造成的第二型炎症反应,常见肤表症状消失后即自行停药,反导致症状加剧反扑。
治疗矛盾2:想快速见效止痒,却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减量
心疼孩子的搔痒难耐,许多家长在发病时会寻求快速止痒的治疗方案。姚宗杰医生表示,许多家长面对类固醇或抗生素,会因担心副作用自行减量或停药,然类固醇若未按照医嘱自行减量,可能导致异位性皮炎症状的急剧恶化;而抗生素若未在疗程中完成,也可能导致抗药性出现,反让病情加重。
治疗矛盾3:想要口服药物的方便性,回诊追踪肝肾功能数据却嫌麻烦
不想频繁回诊照光、担心孩子恐懼打针,很多家长因此偏好使用口服药物。姚宗杰医生指出,口服药虽服用方便、治疗顺从度高,但研究表明,部分口服药可能会增加肝脏酵素释放、引發肝臟发炎,或增加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带状泡疹等疾病的發生率,需定期回诊抽血监控数据,对孩童与家长来说反而造成不便。
治疗异位性皮炎,从炎症源头双重阻断
杨静宜医生表示,异位性皮炎依据严重性程度,已有外用抗组织胺、口服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紫外线光照、外用局部鈣调磷酸酶抑制剂、口服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等多元治疗选项。而目前已有更精准的治疗选项包含口服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制剂。口服小分子药物能抑制体内炎症细胞激素阻断淋巴球炎症路径。研究显示,在口服小分子治疗的2天内,可改善瘙痒与皮肤疼痛;在第24周时,肌膚病灶改善与搔痒缓解持续也获得良好的结果。然口服小分子药物因经肝脏代谢并由肾脏排出,须定期回诊抽血监控数值。
若就家长在意的调节体质、改善疾病根源角度来说,生物制剂是目前能直接针对第2型炎症反应进行阻断的治疗方式,透过锁定并抑制第2型炎症反应的介白素4与介白素13,从源头阻断炎症路径,迅速改善癢感问题。研究显示,成人最快2天即可获得良好的搔痒改善;治疗16周后,约7成的病灶面积暨严重度指数(EASI),改善至少75%;且非经过肝肾代谢,不用定期回诊抽血追蹤肝肾功能。
杨静宜医生表示,无论口服小分子药物或生物制剂,都是目前临床上能有效抑制造成异位性皮炎的第二型炎症反应的药物,也因此成为目前异位性皮炎临床上良好解方。若以孩童的治疗安全性来说,生物制剂的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势,让6个月以上的宝宝皆可使用,国外研究亦指出,生物制剂可降低34%新过敏与过敏恶化,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等风险,甚至改善皮肤组织,减少因疾病导致的皮肤重复感染,降低家长对治疗的忧虑。然而,施打生物制剂则须留意注意注射部位反应或结膜炎等副作用,也因此,精準治疗用藥怎麼選,患者與家長可視自身的使用状况与需求,向主治医师讨论治疗決策。
异位性皮炎除了瘙痒、发红、脱屑等皮肤症状造成的不适,也证实会造成儿童的生长迟缓、情绪/社交障碍与过动症。朱家瑜医生表示,过去诊间曾遇过儿童患者,因症状严重连续多日无法洗澡产生油垢异味,加上皮肤严重脱屑、搔抓潰瘍,导致病童在班上被同儕排挤,自闭退缩成班上角落生物;最终更不敌同学异样眼光輟學,人生因此变调。
为避免“异童”人生变调的憾事重演,姚宗杰医生提醒家长,除应提早介入治疗,无论使用何種治疗方式,都應遵从医嘱勿自行减药或停药。针对有肝肾代謝疑虑的药物,則應确实做到定期回诊监控数值。如对療效速度、药效维持时间、治疗方便性有担忧,可与医生讨论更精準抑制炎症反应且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