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任香怡提醒:老年人补钙这些误区要当心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8: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任香怡提醒:老年人补钙这些误区要当心

“很多老年人在补钙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空腹服用、顿服、整片吞服等,这些做法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效果。”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管中药师任香怡提醒,科学补钙才能真正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

01

老年人补钙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空腹服用钙片

空腹服用钙片容易刺激胃,而且空腹状态胃酸分泌少,不利于钙的吸收。钙剂最好选择在餐中或餐后服用。特别是晚餐后补钙效果最好,因为后半夜人体血钙浓度最低,钙的吸收率最高。

误区二:一次性大量补钙

将全天的用量一次顿服,往往不如分次服用吸收效果好。研究发现,每天顿服与分次服用相比,后者钙的吸收率明显优于前者(高20%以上)。因此,推荐每天分3~4次服用,每次补钙量不超过200mg。

误区三:整片吞服钙片

市面上大部分的钙片都是碳酸钙,水溶性较差,整片吞服吸收不好而且对胃刺激大。充分嚼碎后服下,能减少胃肠道刺激,而且有利于钙的吸收。

误区四:液体钙比固体钙吸收好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钙的吸收主要与维生素D、年龄、肝肾功能状况、肠道内酸碱度等因素有关,但与剂型没有关系。液体钙只是口感好,吸收率和其他钙剂无明显差别。

误区五:单纯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多是由于破骨细胞活跃导致骨溶解增加所致。病人骨头里的钙溶解进入血液,经肾脏排出体外,因此,治疗骨质疏松仅仅靠补钙还不够,应该同时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抑制骨头里的钙溶解。

02

科学补钙这样做

  1. 选择合适的补钙方式

补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膳食补钙,二是服用钙剂。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是优先选择的补钙途径。食物补钙首选牛奶、酸奶、乳酪、豆制品、海产品、绿叶蔬菜等。这些食物中的钙易于吸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至少吃300500g奶制品,相当于每天一斤奶,外加深绿叶蔬菜300500g(约炒熟的蔬菜两盘)、一些豆制品,一小把坚果,就能够轻松满足身体钙质所需。

  1. 提高钙的吸收效率
  •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可以通过晒太阳、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来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
  •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并提高钙的吸收效率。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而重力训练如举重、跳跃等则可以增强骨骼密度。
  1. 注意补钙的时机

钙片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解离为钙离子,才能很好地被吸收利用,所以在服用钙剂的时候,如果能随三餐一起服用,胃液就能大量分泌,这样就有利于钙片解离出更多的钙离子。食物与钙剂一起进入胃后,随着食糜的蠕动,胃酸会加速分泌,食糜蠕动还会让胃液与食物加速接触,加速钙质的分解和吸收,并且可以减少钙剂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因此,为了达到最有效的钙吸收,建议不要空腹服用钙剂,最好与进食同时进行,或在饭后半小时服用钙片。通过对人体钙代谢生理作用的研究,确定一天中最佳的补钙时机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所以晚餐的时候吃钙片,是补钙的最佳时机。

  1. 定期监测

补钙后一定要定期监测,找到每个患者个体化的补钙量。具体来说就是要监测血钙、血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或骨密度检测,以了解自身钙含量和骨骼健康状况,综合判定钙的补充量是否合适。

03

补钙注意事项

  1. 避免过量补钙

过量补钙可能导致血液中钙的浓度过高,超过身体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加在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中沉积形成结石的风险。因此,补钙要适量,遵循医嘱。

  1.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钙剂不应与锌剂、铁剂或多维片(含有磷、锌、铁等矿物质)等同时服用,有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同时尽量避免与牛奶、豆制品等高钙食品同服,以避免一次补充钙量过多而影响钙吸收。

  1. 蔬菜需焯水去草酸

绿叶蔬菜虽然含钙量较高,但同时也含有草酸,草酸容易与钙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因此,食用前最好用沸水焯3~5秒,去除草酸。

  1. 血钙正常不代表不缺钙

缺钙是指骨骼钙缺乏。血钙测的是血液内钙含量多少,并非骨骼里的钙含量。事实上,即便骨钙丢失20%~30%,血钙仍可正常,这是因为低血钙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后者会动员骨骼中的钙入血来维持血钙正常。因此,血钙正常并不说明机体就一定不缺钙,判断是否缺钙应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结合患者钙摄入情况及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

科学补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才能真正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维护骨骼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