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纳管教院里的罗朱新篇,马修·伯恩新作上海开演
维罗纳管教院里的罗朱新篇,马修·伯恩新作上海开演
6月12日晚,马修·伯恩的最新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上海文化广场震撼开演,并将连演6场,用颠覆莎翁经典的演绎持续冲击上海观众的审美。
此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基于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为芭蕾舞剧所作的经典配乐,但故事背景却将时空切换到“不久的将来”的维罗纳管教院,成人社会中被视为有问题的少男少女被送往这里,被迫接受规范化教育,并且禁止自由恋爱。
青年与权威之间的对立取代了原本的家族世仇
现代舞几乎完全替代了古典芭蕾
不仅刷新观众
对于传统“罗朱”叙事文本的印象
更改动了
普罗科菲耶夫芭蕾配乐的音乐顺序和配器
先锋=新=争议,但也充满着无限可能。马修·伯恩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马修·伯恩版罗朱)2019年在英国首演后广受好评,新历险舞团因此荣获了多个重要奖项。
2019年看似近在眼前,实则已经过去5年。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不妨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剧场:它放在今天看来还显得“先锋”吗?剥离“先锋”的部分,它仍然保留住的内核是什么?
@经典947摄于6/12彩排
A gift to a storyteller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story it was written for.
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是一份礼物
但不一定是为它原本所写的故事而作
- Matthew Bourne -
以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为脚本
创造属于当代的新“罗朱”
@LG Arts Center Studio AL
在古典音乐史上,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古诺、柏辽兹等都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过音乐,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组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马修·伯恩曾说:“我看过很多传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剧版本,但我必须摒弃它们在我脑海中的固有印象,认真聆听音乐,并将其作为脚本。”因此比起莎翁原著,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对这部创作来说更像是“剧本”。
© Bolshoi Theatre
© New Adventures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据推测在1595年左右问世。在原版剧本问世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马修·伯恩希冀以“能够让年轻人产生共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在回答经典947的采访时,他对新历险舞团能够在演出中勇于探讨当代问题深感自豪:“虽然我们的剧目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剧和童话故事,但《罗密欧与朱丽叶》却独树一帜,它触及了一些极其严肃且富有现实意义的当代主题。于我而言,以一种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在马修·伯恩的眼中,普罗科菲耶夫1940年问世的、距今八十多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像是“现代电影的配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每次听的时候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但强戏剧性并不是唯一的原因,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诠释已经融入了现代语境和他的个人解读,也许最接近马修·伯恩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理解,也符合他想创作“最符合当代年轻人心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的想法。
反抗与欲望的交织
——《骑士之舞》
《骑士之舞》是普罗科菲耶夫舞剧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段,紧张、强烈、悬疑且充满暗流涌动的张力,既反映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敌对关系,预示了不可避免的悲剧。同时也体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
这段音乐在传统舞剧版本中首次出现在芭蕾舞剧的第二幕凯普莱特家族的舞会上,也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初遇的场合。而在马修·伯恩版罗朱中,《骑士之舞》直接作为整剧的开场舞配乐出现,并作为核心底色,贯穿全剧多次出现。
这个音乐主题成为了维罗纳管教院的年轻人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符号,马修·伯恩放大了其中危险的对抗气质;而由长笛和铃鼓演绎的插部乐段,则被编舞放大了旖旎的情绪,成为年轻人遵从原始情欲的象征。
@经典947摄于6/12彩排
舞台上,聚光灯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直直地站立,其实并没有太多动作。但围绕他们的其他配角尽情舞动肢体,露骨展现着被压抑的情绪,成为藏在舞台阴影中的主角,既代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心世界,也代表着马修·伯恩眼中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爱情不止有纯洁,也有欲望;反抗的对象不仅仅是管教院的权威,也是世俗的目光。
在回答经典947的采访时,马修·伯恩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是一份礼物,但不一定是为它原本所写的故事而创作的(a gift to a storyteller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story it was written for)这音乐是如此丰富,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听,你可以在其中发现新的故事和情感。”
马修与新历险舞团
不设限 充满活力 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从戏剧脚本到音乐,再到舞蹈。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经典爱情文本来说,马修·伯恩版罗朱是不合常规的。但是对于普罗科菲耶夫的充满强烈情感和渴望的音乐来说,马修·伯恩确实给出了一版逻辑自洽的解读和精彩的二次创造,虽然它非常个人化。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时间语言,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它们都是传递故事的媒介。马修·伯恩版罗朱有着与原著相似的悲剧结局,但“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对观众来说充满着惊喜。”如马修自己所说:“讲述故事是我的工作。观众也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没有对与错,只有每个人所看到的。”
这样大刀阔斧的改编创作出自马修·伯恩之手并不让人惊讶。2014年,马修·伯恩芭蕾舞剧男版《天鹅湖》首次登陆上海文化广场,这部现代芭蕾舞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连演13场,一度风靡申城,刷新了芭蕾舞剧演出场次的纪录。2016及2018年,马修又携经典巨作芭蕾舞剧《睡美人》《灰姑娘》而来,“哥特版睡美人”“二战版灰姑娘”赋予了芭蕾艺术全新的生命力。2019年,男版《天鹅湖》再度回归,再次以颠覆性的改编惊艳观众。
这次时隔五年第5次回归,马修·伯恩也在采访中表达了与上海文化广场多年合作的珍惜和激动心情:“回到文化广场的感觉很棒,在这里我们建立了可爱的观众群体,我们连续多年带着作品回到上海,从未间断。上海的观众真的很想了解这部作品,而观众的兴趣(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赞美。”
相比起舞剧本身,新历险舞团的舞者在接受采访和舞台上展现出的活力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与他们的掌舵人马修·伯恩应该脱不开关系,“我想与年轻人合作,真正倾听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我想要那种新鲜的视角,以及只有年轻人才能带来的、对当今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理解和诠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文化、时代和导演都会对该剧进行重新的解读和演绎,使得它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吸引力。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背景设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维罗纳,但它所探讨的主题:爱情、家族仇恨、个人牺牲以及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则是普遍的、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先锋”只是舞台呈现故事的形式,剥离“先锋”而留下的故事内核是否能引起当下共鸣,才是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