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让材料报验更高效
数字化转型,让材料报验更高效
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进场材料报验这一关键环节也迎来了创新变革。传统的报验流程往往依赖于纸质文件和人工审核,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差错。如今,随着BIM技术、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审查系统的广泛应用,进场材料报验正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捷。
BIM技术赋能,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推动材料报验数字化的核心力量。通过BIM系统,施工单位可以将所有进场材料的信息数字化,包括规格、型号、数量、合格证、检测报告等,形成完整的材料数据库。这些数据与BIM模型中的构件信息关联,实现材料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例如,在某大型综合体项目中,施工单位利用BIM技术建立了材料管理平台。每当一批材料进场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自动将材料信息录入系统,并与模型中的对应构件关联。监理工程师可以通过BIM平台实时查看材料信息,进行在线审核,大大提高了报验效率。
数字化平台,让报验流程更顺畅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使得进场材料报验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平台在线提交报验申请,上传相关证明文件。监理工程师则在平台上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可以在线反馈,要求整改。这种线上协作模式,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纸质文件传递中的遗失风险。
以天津为例,该市正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通过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数字化管理应用,实现全行业、全市域住建业务“单点登录”“一网通办”,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强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理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结果电子化,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无纸化报建。
智能审查,提升审批效率
智能审查系统的应用,为材料报验插上了科技翅膀。通过设定规则引擎,系统可以自动对提交的材料信息进行合规性检查,如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合格证是否齐全等。这不仅减轻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审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一些试点项目中,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开发了智能审查模块。施工单位在提交报验申请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初步审查,只有通过智能审查的材料才能进入人工复核环节。这种人机协同的方式,既保证了审查质量,又大大缩短了报验周期。
装配式建筑:材料管理的新模式
在装配式建筑中,材料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大量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材料的采购、检验和装配都可以在受控环境中进行,这为材料管理提供了便利。
某装配式住宅项目采用了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所有预制构件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检验和运输信息都被记录在系统中。当构件运抵现场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完整的材料信息,大大简化了报验流程。同时,系统还能自动预警材料库存情况,避免因材料短缺影响施工进度。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整个管理模式的革新。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材料信息的全程追溯,确保工程质量;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建筑企业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