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6家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创佳绩
宁波6家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创佳绩
近日,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公布,宁波市多家医院在此次考核中表现优异,综合排名创新高。
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均稳居全国前列,分别位居第36、37、56位。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市中医院跃居精神、妇产、中医专科类全国第1、7、11位,其中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在妇幼类绩效考核中居全国第3位。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该院建于1993年,系爱国侨胞李惠利先生捐资、市政府配套设立,是宁波市首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院拥有省市共建重点学科4个,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3个,市级医学重点(含扶植)学科7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挂靠5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该院是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也是目前浙东区域体量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现有月湖、方桥、外滩三个院区。
医院拥有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省市共建学科,3个市级品牌学科,9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医院在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泌尿外科学、呼吸病学以及胃肠病学等方面具有诊疗优势。
宁波市第二医院
宁波市第二医院创建于184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医院之一,也是甬城西医发源地和输出地。作为一家拥有181年悠久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该院连续5年跻身全国百强。
市内首个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消化系统肿瘤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等近20个高层次科教平台落户该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重点专科3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22个,在肿瘤、感染、骨科、胸外、烧伤、肾病及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具有独特优势。
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宁波市妇幼保健院)是一家以妇产科、儿科为主要专科,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该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先后获得“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培基地”“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宁波救助基地”“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带头单位”“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暨中西医结合培训基地”“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母婴友好医院认证单位”,其中国家级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培基地为宁波市唯一专培基地。
宁波市中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创建于1977年,是宁波市第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
该院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科、学科等,建有王琦院士科创中心、3个国医大师宁波工作室,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7个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4个宁波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院现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省国医名师2名,省级名中医10人。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始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于一体,综合实力较强的公立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医院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二医院)宁波分中心及宁波市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有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心理咨询诊疗中心、失智症医学诊治中心、睡眠诊疗中心、情感障碍专病中心以及物理诊疗中心等六大学科发展中心,搭建11个学科研究团队,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推进“医学高峰”建设,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01
强化体制创新,推进质量变革
我市以“医学高峰”建设为抓手,优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组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强化宁大附属第一医院3院区同质化管理;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原地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助推宁大附属第一医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市第二医院2023年度CMI指数(病例组合指数,是反映医院疾病诊治综合能力以及收治病种难度的指标)。
02
强化管理创新,推进效率变革
我市构建“健康大脑”管理平台,强化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打造“智享就医一件事”,提供诊前导诊、诊中叫号、诊后查询等服务,上线“互联网医院”城市门户,建成43家互联网医院。2022年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平均值91.5分,较2021年提高1.39分。
03
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动力变革
我市持续完善多层次协同发展的重点学科体系,通过实施2轮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实现多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累计承担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07个,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已遴选医疗卫生高端团队16个,现有国家级人才18人、省级人才126人,博士研究生767人、硕士研究生72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