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来袭,这份避险指南让你安心过夏
雷电来袭,这份避险指南让你安心过夏
近期,雷电灾害频发,我国6月至8月为高发期。雷击可释放10亿焦耳能量,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掌握科学防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应对雷电灾害的关键。
雷电:天空的“愤怒”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云中。当雷雨云内部的水滴、冰晶等带电粒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强大的电场,最终导致空气击穿,形成闪电。这个过程就像天空在“发怒”,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雷电的威力有多大?一次典型的雷击可以释放出高达10亿焦耳的能量,相当于100公斤TNT炸药爆炸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在瞬间产生高达数万度的高温,足以将空气加热到比太阳表面还要高的温度,产生耀眼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雷声。
雷击:无声的杀手
雷电的威力如此巨大,对人体的伤害自然不容小觑。雷击对人体的伤害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直接雷击:雷电电流直接通过人体,对心脏、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
接触电压:当雷电击中高大物体时,会在物体上产生高电压。人如果接触到这些物体,就可能遭受电击。
旁侧闪击:雷电击中物体后,电流可能通过空气击穿并袭击附近的人。
跨步电压:雷电入地时会产生电位差,如果人的两脚之间存在电压差,电流就会通过下肢,造成伤害。
雷击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殖能力下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心理创伤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衰竭或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防雷预警:大自然的“信号灯”
为了及时预警雷电天气,我国建立了雷电预警信号系统。预警信号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此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雷电橙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此时应留在室内并关闭门窗,户外人员应躲入带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注意关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应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并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特别提醒,雷雨天应尽量避免接打手机。
防雷措施:守护生命的“盾牌”
面对雷电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科学的防雷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雷击的风险。
室外防雷措施
在雷雨天气中,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不得不在户外,应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靠近铁塔、烟囱、电线杆等高大物体,也不要躲在大树下或孤立的棚子、小屋里。
不要在水面或水边停留,如江河湖泊、海滨等。
不要在空旷地带或高地上奔跑,也不要骑自行车或摩托车。
不要使用金属物品,如金属伞、金属工具等。
如果无法避免户外活动,应采取蹲下、双脚并拢、双手抱头等姿势,减小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如果在野外,尽量找到低洼地带躲避,不要成为最高点。
如果在山区,不要在大岩石、悬崖下或山洞口躲避,最好躲在山洞深处。
如果在车内,应关闭车窗,不要接触车内的金属部分。
室内防雷措施
在室内,虽然相对安全,但也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雷的入侵。
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避免成为雷电电流的泻放通道。
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视、计算机、电话、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最好拔掉所有电源插头。
不要洗澡,尤其是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不要在室内随意拉金属线。
特殊情况下的防雷措施
在野外:尽量找到低洼地带躲避,不要成为最高点。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躲避地点,可以采取蹲下、双脚并拢、双手抱头的姿势,减小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在车内:尽量不要在雷雨天气中行驶,如果无法避免,应关闭车窗,不要接触车内的金属部分。
在水上:尽快上岸躲避,不要在雷雨天气中游泳或进行水上活动。
雷击事故应急处置:生命的“急救包”
如果不幸发生雷击事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切断电源,防止火灾和电击事故的发生。
拨打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救援人员的帮助。
如果伤者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伤者衣服着火,应立即让伤者躺下,用厚外衣、毯子等包裹伤者,隔绝空气,扑灭火焰。
如果伤者神志清醒,应让伤者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如果伤者丧失意识,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伤者呼吸停止、心搏存在,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伤者心跳停止、呼吸存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伤者心跳呼吸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雷电,大自然的威力展示,但并非不可防御。通过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掌握科学的防雷知识,我们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雷电的伤害。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让我们一起努力,科学防雷,从我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