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发环境代价巨大: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持续恶化
煤炭开发环境代价巨大: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持续恶化
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深远的问题。从土地资源到水资源,再到大气环境,煤炭开采活动在多个层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
土地资源破坏
煤炭的开采导致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露天开采会剥离土壤并排放废土,而井工开采则会导致地表沉降和裂缝,这些都会损害土地资源和植被,影响农业和植被生长,改变地形并影响景观生态。开采活动还导致中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积水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此外,采煤还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威胁建筑物、水源和交通线路的安全。据调查,中国因采矿已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超过106万公顷,草地面积超过26.3万公顷,全国累计占用的土地约586万公顷,破坏的土地约157万公顷,且每年破坏速度仍在增加,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据估算,中国每开采1万吨煤平均塌陷土地0.2公顷;在人口密集的平原矿区,开采1000万吨煤可能需要迁移约2000人。
水资源破坏
煤炭开采还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了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富含煤炭的地区往往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据调查,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严重缺水矿区占40%。随着煤炭开采的强度和范围的扩大,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得缺水矿区的供水更加紧张,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层破坏而渗入矿井,并被排出,但这些矿井水被净化的比例不到20%,对矿区周边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据统计,中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达到27.5亿吨,其中矿井水23亿吨,工业废水3.5亿吨,洗煤废水5000万吨,其他废水4500万吨。
大气环境影响
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废气主要包括矿井瓦斯和地面矸石山的自燃气体。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据统计,中国每年排放的甲烷量在70亿至90亿立方米之间,约占世界总排放量的30%,其中只有5%左右被回收利用,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矿区矸石山的自燃会释放出大量含硫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健康。煤矸石的产生量很大,其排放量约占煤矿原煤产量的15%至20%。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有煤矿现有矸石山1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吨,占地5000公顷。据1994年的矿山环境调查,淮河以北半干旱地区的1072座矸石山中,有464座发生过自燃,自燃率高达43.3%。
洗煤过程中的污染
为了满足社会对洁净煤的需求,中国的原煤入洗比例逐年提高。1999年原煤入洗量为3.17亿吨,入洗比例为3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的入洗比例达到48%。原煤入洗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的煤泥水,污染了土壤、植被和河流水系。据调查,每年因洗煤全国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
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由于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长距离运煤格局。运输过程中煤尘飞扬,不仅造成大量煤炭损失,还污染了沿线周围的生态环境。据统计,1999年全国铁路运煤量为64917万吨,平均运距为550公里;经公路运输或中转到铁路的煤炭量达6亿吨,平均运距为80公里。如果以0.5%的扬尘损失计算,因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煤尘达6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总结
中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了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要危害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也是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995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为1612万吨,生活来源的排放量为38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为1165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953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为212万吨;酸雨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