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父母向孩子索取心理能量:揭秘“心理反哺”现象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4: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父母向孩子索取心理能量:揭秘“心理反哺”现象

在当今社会,许多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开始在心理层面榨取孩子的心理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反哺”。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一生的幸福造成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反哺”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子女的负面影响。

什么是“心理反哺”

“反哺”这个词的定义,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这个行为无可厚非。当儿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反身照顾父母,是人间自然不过的感情流露。

有的父母会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在心理层面,提前榨取着孩子的心理能量来反哺自己。

这样的“心理反哺”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多的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从小“心理反哺”父母的孩子长大,做了父母,能量的匮乏只能继续从下一代那里吸收能量。“心理反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继续。

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与父母有深层的联结,但很多人却内心伤痕累累。以至于有一部分人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

“心理反哺”透支孩子一生幸福

是什么导致他们想逃离家庭?

家本应是世间最温馨的港湾,父母的滋养本是孩子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可有的孩子却想要逃离。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反哺”,母亲吵完架要儿女来评理的行为发生的时候,母亲没有站在为人母的位置上,而是像一个受伤的小女孩一样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求助,给自己做主。

子女不得已被母亲抬到了判官的位置上,可谓左右为难。向来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判官的位置上坐的是未成年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习得:“家庭是不安全的,我要为别人的关系负责,是因为我不好,父母才总吵架。”

这样的孩子从小的心理能量就要用来提前滋养父母。而出现以上行为的母亲通常伴随抱怨、挑剔、指责等等,这些行为通通都在耗去他们尚未成年的子女的心理能量。

啃老族也源于“心理反哺”

社会的舆论普遍倾向对啃老的年轻人的谴责,对老人的同情。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啃老呢?

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自由。父母出于自己需要,替孩子决定报考专业,再替其安排工作,恋爱也要干涉。

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也从来没有经历与孩子的心理断乳。所以,从小被剥夺主权的孩子就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

他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专业是父母选的,做起来丝毫感觉不到乐趣,也体会不到价值,最终放弃工作开始了啃老的生活。

其实,这更是一种反哺,严重的甚至是一种榨取。

因为父母心中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曾经缺乏爱,于是他们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养育孩子的过程,恰恰是滋养自己受伤小孩的过程。

悲剧的是,他们的孩子无法活出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父母对孩子的确付出很多,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本人的需要。

当孩子错过了心理断乳期,不再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父母和社会开始埋怨子女不争气,抱怨孩子“啃老”。

父母无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自由自主的权利。

“心理反哺”还会代际传递:要么认同自己的父母,比如爷爷对父亲严厉,父亲也严厉地要求儿子;要么像上面那个妈妈一样反向形成,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就让女儿淹没在她无原则的爱中。

以上两种,都不是适合的爱,而像钟摆,偏离不同的两端。

父母是子女心理能量的源头

婴儿第一次感受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共生期通过妈妈的眼睛,他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妈妈的表情就是自己的心情。所以,母亲是孩子感知情绪的开始,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源头。

好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母亲是接纳的,包容的。接纳与包容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亲,经常活在自己受伤小孩里,则需要她的孩子做容器。

母亲的挑剔,指责,以及像小孩一样地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母亲,就是反复提到的“心理反哺”。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好比存在银行账户里的钱,正确的爱,符合儿童成长规律;错误的爱,可能是内在需求的投,是索取。

无论是父母苛刻地指责孩子,还是无原则地溺爱孩子,都是在透支着孩子内在的能量。使得孩子内在安全感缺失,自我价值低。

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疗愈,借助适合自己的方式,疗愈自我,成长自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