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西少年到文学巨匠:沈从文的自学成才之路
从湘西少年到文学巨匠:沈从文的自学成才之路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篇,也是他自学成才之路的最好注脚。这位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湘西少年,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
从湘西到北京:自学之路的艰辛与坚持
1918年,16岁的沈从文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参军。在军队中,他担任上士司书,负责文书工作。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为他提供了接触书籍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辞源》、《申报》等书籍报刊,甚至在军法官萧选青的指导下学习写旧体诗。这些看似平常的阅读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1923年,怀揣着文学梦想的沈从文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初到北京的他,住在酉西会馆和庆西公寓,生活极为困顿。他回忆道:“在北京零下二十八度严寒下,一件破夹衫居然对付了两个冬天,手足都冻得发了肿,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然而,这些艰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求知欲。
在北京期间,沈从文经常去北京大学旁听课程,广泛涉猎各种新文学作品。他特别注重从翻译小说中学习作品组织和表现方法,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正如他所说:“能到手的新文学书我都看,特别是从翻译小说学作品组织和表现方法,格外容易大量吸收消化,对于我初期写作帮助也起主导作用。”
《边城》背后:文学追求与理想社会的构建
1931年,沈从文创作了《边城》,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更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边城》中,沈从文构建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善良纯朴,生活和谐美好。然而,这个理想世界最终以悲剧收场,反映了沈从文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忧虑。
沈从文曾说:“我得去认识生活以外的生活。”这句话道出了他创作《边城》的初衷。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一种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生活方式,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纯真。这种追求,正是他自学成才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结果。
阅读与写作:自学成才的两大法宝
沈从文的自学之路,离不开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关键环节。他强调:“一个人存心要活得更正当结实有用一点,是决不会轻易倒下去的。”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和创作。
在阅读方面,沈从文主张广泛涉猎,既要读经典文学,也要关注新文学作品。他特别强调从翻译小说中学习写作技巧,认为这有助于拓宽视野,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同时,他还注重实践,通过大量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他回忆道:“我一面向自己弱点作战,顽强的学习下去,一面却耐烦热心,把全生命投入工作中。”
启示与借鉴:沈从文自学经验的现实意义
沈从文的故事,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沈从文的经验告诉我们:
明确目标:沈从文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的目标,这为他的自学之路指明了方向。
坚持不懈: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创作的挫折,沈从文从未放弃,这种坚韧精神是自学成才的关键。
广泛涉猎:他不仅阅读文学作品,还关注社会现实,这种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创作素材。
注重实践:沈从文通过大量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值得借鉴。
保持童心:沈从文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对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心态有助于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学历并非成功的唯一标准。他的成就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然而还受用。”这句话不仅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对他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