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与董传的友谊:从“粗缯大布”到“气自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与董传的友谊:从“粗缯大布”到“气自华”

引用
CSDN
9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BabyFish13/article/details/135845022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1%A3%E5%AE%87%E8%BE%89/61404350
3.
https://www.gjrwls.com/people/20240412/963403125870297088.html
4.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701A013IU00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1%A3%E9%81%87/4093087
6.
https://www.sohu.com/a/807921855_121124707
7.
http://www.jgsdaily.com/project/2017/0614/index.php?c=Pc_News&m=show&contentid=133088110&siteid=668
8.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8E%8B%E5%AE%89%E7%9F%B3
9.
https://uyouii.cool/posts/bc6272e8/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好友董传的深情厚谊,更凝练地概括了宋代寒士的风骨。在苏轼的众多朋友中,董传或许不是最显赫的,但却是最能体现寒士精神的知己。

01

苏轼与董传:寒士间的相互理解

董传,字至和,眉州人,是苏轼的同乡。他出身贫寒,却自幼好学,与苏轼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前往拜访,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董传的处境:他不愿与迂腐的老儒为伍,却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寒士们的真实写照。苏轼对此感同身受,因此才能写出如此贴切的诗句。

02

对比其他朋友:董传的独特性

与苏轼交往的文人中,不乏王诜、李公麟这样的显贵。王诜是驸马都尉,家有园林亭台,常与苏轼诗酒唱和;李公麟则是画坛高手,为苏轼留下多幅传神肖像。但这些交往更多是基于艺术或地位,而非对寒士精神的认同。

相比之下,苏轼与董传的交往则更纯粹。他们都是在科举道路上摸爬滚打的寒士,都经历过生活的艰辛。苏轼在《送董传留蜀》中写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这种对生活的深切体验,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03

寒士风骨: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不仅是对董传的赞美,更是苏轼对寒士风骨的深刻理解。在苏轼看来,真正的高贵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修养。董传虽然生活简朴,但因为读书而拥有了超凡的气质,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远胜过物质的奢华。

这种思想在苏轼的其他诗文中也有体现。他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种“卒然临之而不惊”的大勇,正是寒士风骨的体现。

04

结语:寒士风骨的当代价值

在苏轼的宋代朋友圈中,董传之所以最懂寒士风骨,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但更懂得读书的意义。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贵?苏轼和董传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对知识的追求。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