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莱英股权激励变“陷阱”,核心人才相继流失
凯莱英股权激励变“陷阱”,核心人才相继流失
2021年,凯莱英凭借为辉瑞生产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巨额订单,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6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33.02亿元。在业绩巅峰之际,凯莱英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试图将这份辉煌延续下去。然而,事与愿违,这份股权激励计划最终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反而引发了核心人才的流失。
凯莱英的崛起
凯莱英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企业,主要为跨国制药公司提供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在医药外包行业,凯莱英与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企业并驾齐驱,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
凯莱英的成功并非偶然。公司精准把握了全球医药产业CDMO产能转移的趋势,依靠连续化学、生物催化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其连续反应技术可将生产效率从30%提升至75%,同时节省70%的设备占地面积及人力消耗,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凭借这些优势,凯莱英赢得了辉瑞、默沙东、艾伯维等国际制药巨头的青睐,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股权激励的初衷
2021年,凯莱英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273名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包括21名高管和252名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人员。首次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186.12元,这一价格约为当时公司股价的53%。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份相当慷慨的激励计划。公司设定了相对轻松的业绩考核目标:以2019年净利润为基数,2021—2024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50%、75%、100%、125%。在2021年业绩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这些目标似乎并不难实现。
从“馅饼”到“陷阱”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随着新冠疫情影响减弱,凯莱英的业绩开始回落。更糟糕的是,公司股价从2021年底的高点一路下跌,到2023年底已跌至不足百元。这意味着,参与股权激励的员工手中的股票尚未解禁就已经跌破了购买价。
以核心骨干李九远博士为例,其被授予10万股限制性股票,按照2023年底的股价计算,账面亏损超过500万元。对于这些核心人才来说,这份股权激励从预期的“馅饼”变成了实际的“陷阱”。
核心人才流失
面对股价持续下跌,凯莱英不得不在2024年6月宣布终止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并回购注销已获授但尚未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虽然这一决定让参与股权激励的员工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但其负面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2023年12月,负责大分子业务的核心高管李九远和核心技术(业务)人员杨天禅相继离职。李九远所负责的大分子板块是凯莱英重点布局的领域,被视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他的离职无疑给公司的长远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启示与反思
凯莱英的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股权激励并非万能良药。它需要与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相匹配,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包括市场波动和业绩不确定性。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核心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一旦激励机制失效,可能会引发人才流失,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需要设定合理的业绩目标,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备可实现性。
对于凯莱英而言,这次股权激励的失败是一个沉重的教训。但正如其在CXO领域的崛起一样,相信凯莱英能够从这次挫折中吸取经验,重新调整战略,继续在全球医药外包市场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