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星座图现身敦煌,融合东西方星象智慧
古代十二星座图现身敦煌,融合东西方星象智慧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中竟然藏着十二星座!这些千年前的星座图案与现代版本惊人地相似,但又带着浓厚的中国韵味。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十二星座起源的热烈讨论:它究竟是西方舶来品,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星宿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藏在敦煌壁画中的十二星座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是莫高窟的大型洞窟之一。据“数字敦煌”网站显示,该窟为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
进入洞窟时,需要经过甬道,甬道两侧各有一幅壁画《炽盛光佛图》。两幅壁画内容基本一致,描绘的是“炽盛光佛经变”,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故事。
按照佛教说法,佛有成千上万种面孔。所谓“炽盛光佛”,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种变身,其身体能绽放炽烈的火焰,所以得名。
画面C位就是炽盛光佛,坐在华丽的车上,身体放射出耀眼的火焰;外围簇拥着九曜星神;星神的上方彩云浮动,分布着一群手持笏板、头戴冠冕、身穿华服的神灵,这就是二十八星宿之神,也叫星官。还有十二个圆形的图案穿插其间,这就是“十二星宫”或“十二星座”的形象。
甬道的南壁和北壁上的星宫保存得都不全,各有九幅,但是组合起来,十二宫都不缺。甬道南面墙上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图案明晰;北面墙上的双鱼宫、巨蟹宫和几近剥落双子宫,形状样式都与如今无异……而摩羯宫则稍有不同,从羊身鱼尾变成了龙首鱼身。
白羊座
双子座
巨蟹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看完这些图,你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既熟悉,又陌生。这些“星座”图案,出自千百年前,但是跟我们熟悉的现代版本基本对的上。但是从这几张图像里,我们看不出太多的洋味儿,相反,它们“很国潮”“很中式”。
十二星座的起源之谜
对此,网友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网友认为:黄道十二宫星座和希腊神话有关系,起源于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人先发明的黄道十二宫,后来传入希腊,并与希腊神话相结合。
古巴比伦人根据对星体运行轨迹的观察,划分出黄道十二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初的十二星座。公元前687年的天文学泥板文献《犁星》中已提到后世所有的十二星座。后来,古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从两河流域地区引入了古巴比伦的历法系统和天文观念,并以古希腊神话为基础重新演绎了黄道十二宫,形成了今天的十二星座。随后,这些星座随着希腊人的向东扩张传入了古印度。
- 还有网友认为:十二星座可能跟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八星宿有关?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星座体系,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中可见的星星群分为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有不同的含义和象意。比如周朝初期的《周礼》中已经有二十八宿的部分宿名;战国《吕氏春秋》中第一次写出了二十八星宿的全部名称。
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后来就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这些星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以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领域。每个星宿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也有网友认为:“十二星座”从希腊传入印度,为印度佛教所吸收,最后嵌套在佛经中传入中国。所以,在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中时常出现星座,比如,上述的敦煌壁画、还有宋代的陀罗尼经被等。
在公元6世纪时,十二星座随着佛经从印度来到中国。隋朝开皇初年,有一位僧人叫耶连提耶舍,他翻译了《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在经文里就有这么一段话:
是九月时,射神主当;
十月时,磨竭之神主当其月;
十一月,水器之神主当其月;
十二月,天鱼之神主当其月;
正月时,特羊之神主当其月;
二月时,特牛之神主当其月;
是三月时,双鸟之神主当其月;
四月时,蟹神主当其月;
此五月时,师子之神主当其月;
此六月时,天女之神主当其月;
是七月时,秤量之神主当其月,
八月时,蝎神主当其月。
这大概是十二星座在中国的第一个翻译版本。白羊叫特羊,金牛译为特牛,双子座叫双鸟座。后来唐朝出现过好几个译本,不过在星座译名有一些出入。
唐代引进的佛经《大随求陀罗尼经》,其宋代印刷刻本中出现了十二星座的图像。
在下面这张图上,有一部分图像,还保留着外来的模样,比如“天秤”,是西式的天平;“摩羯”,是鳄鱼头鱼身,这是古印度对古希腊“羊头鱼身”改造后的形象。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星座的形象“很中国”。比如“双子宫”,并不是古希腊版的双胞胎,而是一男一女,穿着打扮是中原人的服饰。再比如“射手宫”,又叫“人马宫”,用弓箭来表示,这大约就是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人对“射手”的一种转译。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十二星宫”正在经历从异域风格到中国风格的过渡。
“十二星次”:中国古代的“十二星座”?
部分网友表示:我国古代其实有自己版本的“十二星座”,叫“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说法初见于《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主要用于记木星的位置。
起初,二十八星宿是对整个夜空星野的划分,而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是为了确定黄道坐标而建立的。这涉及到浑天仪的发展。浑仪整体形制多有类同,均为多个同心环交互重叠,中间则有一个被称为窥管的管装物,贯穿球体直径,可以多方向转动,用以瞄准观测目标——如果没有这个设置,则不能被称为浑仪。一行和尚和梁令瓒所制黄道游仪,是诸多浑仪之一。黄道十二宫是基于浑天仪建立起来的,也就是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而出现的。
正因为如此,两汉以前的文献中是见不到黄道十二宫的。两汉之后,随着浑天仪的黄道环建立,黄道十二宫逐渐成熟。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它们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并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各星次起点在星空间的位置,因受岁差影响而不断改变。
到了唐代,黄道十二宫的名称逐渐确定下来,此后经过宋人微调,逐渐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黄道十二宫。明末,欧洲天文学传入后,就以十二星次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名称,如称“摩羯宫”为“星纪宫”等。十二星次在星占术中,也被用作分野的一种天空区划系统。
综合:国家人文历史、齐鲁壹点、川观新闻、数字敦煌、人民文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