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料之王非它莫属!能唤醒味觉的盐巴连咖啡和巧克力都百搭?
调料之王非它莫属!能唤醒味觉的盐巴连咖啡和巧克力都百搭?
盐巴是再普遍不过的调味料,但常常一道料理成败的关键便在它的取用上。料理时适量加入盐巴,能使鲜味提升、甜味灵动、酸味明亮,这是因为盐中的钠能唤醒舌头诸多味觉感应,如此造就盐巴在料理中牢不可撼的王者地位。
占据炉火旁黄金地段 调料之王与各种滋味相得益彰
盐巴特别擅长扮猪吃老虎,简直是一身矛盾的存在,没有撩人香气、层叠韵味,外表不惹眼,平平凡凡小豆点,管你暗灰浅棕嫩红霜白,如细砂像米粒仿雪片,盐,就只是巨量的氯化钠(sodium chloride),至多掺一咪咪微量矿物质,入口是大同小异的咸,台面上真没什么可大书特书之处,但是,重点来了,不管门派料理菜式食谱,盐无所不在,还不是出来刷刷存在感的小龙套,根本是极少数有资格在家户炉火旁热门黄金地段,雄霸一席之地的调料王;再寻思细究,盐的本事,不夸张,只差不能通天了,明明味道如此单调不讨喜,却硬是能让每道菜的滋味,瞬间站立饱满起来:旨(umami)味鲜上加鲜、甜得灵动不滞、酸得加倍明亮,看似不可思议,科学研究提出一言以蔽之的结论:钠能够唤醒舌头诸多味觉感应,具象千滋百味,最神奇的是,令人不敢领教的苦味,盐竟还能贴心淡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欧与土耳其,长久流传着在咖啡里加盐的另类赏味法。美国专门以科学角度说食的艾尔顿·布朗(Alton Brown)在《好吃》节目里曾强推:1杯水2小匙咖啡加半小匙盐,拿此公式来对付半新不旧咖啡豆尤其好,让1杯原本注定走调的咖啡,1秒起死回生。
盐巴不只有魔法,还有金手指,任何食材在其助攻下,皆能长成各自最美好模样,随便举个例:巧克力因此尝来苦少甜多更带感、番茄有了三次元的酸甜鲜、西瓜甜到能逆天;更别说改变食材肌理的超能力,指一捏攒,均匀撒在肉块豆腐瓜果蔬菜上,静待须臾,不费吹灰力便逼出体液汁水,紧致了质地,浓缩了风味;欧式面包也是靠盐压制酵母的战斗力,让面包能徐徐膨发,筋性更强劲。自古以来,盐更是保存食物的头号战将,是捍卫食物免于坏菌入侵的尖兵,于是才有各式天然发酵咸香菜酱,如:酸白菜、酸菜、味噌、酸黄瓜、鱼露;风干腌熏肉品鱼鲜,如:培根、干贝、火腿、熏三文鱼、鳕鱼干;浸渍果物,如:橄榄、续随子、咸柠檬、梅干等等等的诞生,有效延长季节丰收平衡食物供给,并扩大配给版图。
盐巴入菜提高整体美味 把持用盐量的中庸之道
如果厨艺是一棋盘,使盐功夫高下就是中央楚河汉界那一线,娴熟前,归属马马虎虎那一边,和盐混成好闺蜜,方能顺利跨界,晋身煮食练家子,是的,就是如此泾渭分明。米其林名厨汤玛斯·凯勒(Thomas Keller)在其最亲民的著作《临时起意小餐坊:家常菜食谱》(Ad Hoc at Home: Family Style Recipes)晓以大意了用盐之于家厨的重要性。他提出一点关于西方食谱书写,老将盐与黑胡椒绑桩的迷思,简直如醍醐灌顶,明明是在料理角色扮演南辕北辙的两食材,被塑造成焦不离孟哥俩好,着实混淆视听,如果盐巴有口能言,肯定要击鼓喊冤。世界黑胡椒品种百百款,各有各的香,出场是为增滋添味;反观食盐,味道中性,入菜为的是拉高菜色整体美味水平,全然不可相提并论,结论是:下回做西式料理,别一口令一动作,不是每道菜都需要黑胡椒,倒是何时下盐?该下多少盐?下哪一款盐?是煮食厨子不管做哪门哪派料理,都必需审慎思考,多方计较的。
对于近庖厨喜烹调如我辈,盐彷彿和吃食畫上等號,但如若進一步探究:鹽與水和空氣一樣,皆為生命不可或缺,續命符來著。鹽(氯化納)是身體各種生物機能正常運作(譬如神經傳導、肌肉收縮及維持水平衡與血壓等)之必需,無法儲備,故需日日補充,到這裡一切都十分理想,鹽既能點菜成金,又是身體必需礦物質,該當展臂擁抱,可惜世事從來不會如此簡單,事實上,主流態度抱持飮食少鹽為佳,但同樣有足具公信的醫學研究顯示:鈉並非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敵人,攝取過多與不足皆不利健康。啊!這,難就難在中庸之道的拿捏,於我,大概就是一個把「鹽」用在刀口上的概念,將易失控的外食與再製食品服用量降至最低,日常家庭餐膳調味用鹽,便能有餘裕,不必錙銖必較。當然,若本身體質對鹽量較敏感,或有其他疑慮和考量,請務必配合信任醫師的指示。
追本溯源都是海盐 现今食盐分这两大类
准备好好攻克下盐兵法了?首先,得决定“兵器”,该备哪款盐好?曾经在工业风强势入侵下,节节败退的手作产地产盐,做小伏低,蛰伏多年,逐渐有收复失土的迹象,此乃令人乐见的发展,多元多彩永远胜出单一独大。盐的花样名目虽不少,餐桌盐、犹太盐、盐之花、海盐、喜马拉雅粉红盐(玫瑰盐)、灰盐,追本溯源其实都是海盐,不是直接由海洋、盐湖或盐泉蒸发而得,就是开采自远古时期,缩移遗留的盐床盐丘,而采集体位、工序、时程,成就最终结晶之颜色、形状、质地、风味及咸度,有限字数难以细数从头,粗略来说,眼花缭乱的食盐选项,总共不过两大类:精制加工(refined)/工业盐及未精制(unrefined)/工艺盐,前者机器大量采集后,以化学处理抽离氯化钠之外,所有杂质和矿物质,再高温加压除湿,不少品牌另加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和碘(iodine),价格亲民,市占率高,撇开健康疑虑不说,光是添加物带来的化学剂味,就够让人皱眉的了,碘的添加或许有早期时代全民健康的考量,如今饮食并不难从鱼、蛋、奶、海藻等食物中摄取,何需多此一举?纯度无添加的量产盐,我倒不那么强烈抗拒;至于未精制盐,顾名思义,是以极简工序采集的天然蒸发海盐,保留最接近产地盐的原始滋味,制作耗时费力,得看老天气候的脸色,收成有限,身价看涨也是理所当然。
好盐是颗粒细致不黏手 日复一日与同款盐培养默契
迥异于对香料不止息的猎奇,对做菜随伺在旁的盐,我并不花心,一款基本细海盐就能以一挡百,传统采集是最理想,必要时,量产无添加,也能变通顶用,至关重要的颗粒细致,捻在指尖干爽不沾黏,凌空飘落于食材,能均匀附着其上,严拒氯化钠之外闲杂分子添乱,其他地区我不知晓,但美国专业厨师职人食书作者圈,十之八九站队犹太盐(犹太饮食规定不得食用任何带血肉品,犹太人以此粗盐替肉品进行放血,因而得名),我倒不特别钟情,风味干净易溶化的细海盐,个性稍刁钻,处久摸透,也能稳妥扛起各种调理重任。
比起用哪款盐,忠诚以待是另一关键,毕竟每种盐因制程结晶大小而咸度各异,三心二意是为难自己,唯有透过日复一日磨合,方能培养出如顶尖棒球队投捕间无可取代的默契,譬如对融于水的速度了然于心;仅透过指间触感或目测,便能心领神会,多少食物该下多少盐?分秒必争的煮食过程,能够自信驾驭爱盐,等同巫师有了魔杖。想更讲究些,就选一两式厉害工艺款,在下昵称画龙点睛彩蛋盐(finishing salt),食物上桌前飘撒专用,嘣脆口感、浪潮般波波袭来的海味,在唇齿间绽放令人心神迷醉的瑰丽滋味,这个大招施展在大块肉品尤其震撼,但浓汤、沙拉、烤蔬菜,甚至甜品,如烤饼干,亦可受惠。我永远记得,初试法国甜点大师皮埃尔·埃梅(Pierre Hermé)的盐之花重巧克力饼干,美味饼干因盐之花升格为极品。英国莫顿(Maldon)与法国盐之花(fleur de sel),一向是心头好,嘉义布袋洲南盐场的旬盐花和霜盐,也记在未入手清单上。
美味菜餚非一蹴可及 7顆鹽也能扭轉風味
最后,烹调时如何下盐?边煮边下是唯一康庄大道,烹调不同阶段适度调味,如冬日着衣,比起随便一件短T外罩大毛氅,洋葱般层层套上,才是确保通身里外温热之高招。菜餚的終極滋味,鮮少能一蹴可幾,步步堆疊,火候促成,時間醞釀,從下鍋、煮製到擺盤前,不厭其煩地淺嘗微調,手指是鹽巴的鐵哥兒,若你屬於少了量匙就不知所措的那類走廚人,那就土法煉鋼,將匙裡的鹽傾倒於另一小碟,再指捻調味。為何要如此費事?減少料理砸鍋機率咩。和鹽相互了解,有助直覺家廚之養成。「再來7顆鹽。」據說是舊金山老牌餐廳Zuni Cafe 已逝傳奇主廚茱蒂·羅傑斯(Judy Rogers)試菜後,經常對底下廚子脫口而出的經典點評,不論眞假都說明了,下鹽,是多麼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事,不可不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