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案揭秘:朱元璋的权力游戏
蓝玉案揭秘:朱元璋的权力游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初八,春风似剪,明初名将、凉国公蓝玉一如往常入宫,朝见那位他臣事多年的君上——明太祖朱元璋。与往日不同的是,此刻摆在朱元璋面前的,还有一封来自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的告发信,密信中字里行间透露着四个字,“蓝玉谋反”。蓝玉一进宫就被当场拘押,次日投入诏狱,第三天“磔于市,夷三族”。至死,蓝玉本人都未留下承认谋反的口供。
这又是一场针对开国功臣的清洗。蓝玉案发后,包括开国公常昇(常遇春之子)、景川侯曹震等在内的一公、十三侯、二伯,以及众多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各级武官被处死,惨遭杀身之祸的文武官吏多达1.5万人(一说2万人)。回头再看这场席卷朝堂的血腥屠杀,其中有太多不合常理之处。蓝玉之死,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兔死狗烹?
蓝玉其人
蓝玉,明朝开国名将,以战功卓著而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他出身寒微,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迅速崛起成为明朝的重要将领。特别是在对抗元朝残余势力的战争中,蓝玉表现尤为突出,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蓝玉开始展现出一种傲慢和专横的态度。他不仅对下属严苛,甚至对皇族成员也毫不尊重。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也使他成为了朝廷内部斗争的目标。
蓝玉案的经过
蓝玉被诛三个月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五月,明太祖敕命翰林院将部分案犯的供状辑录成书,题为《逆臣录》。此后两百多年间,《逆臣录》即明朝对蓝玉案盖棺论定的官方文件,被视为蓝玉谋反的“铁证”。
然而,蓝玉案的诸多吊诡之处,正是出自这部仓促编成的《逆臣录》。《逆臣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一月,明太祖派中军佥都督谢熊到四川召蓝玉进京。当时,蓝玉奉命平定西南土司叛乱,镇守成都。谢熊到成都后,对蓝玉说:“我来取大人回家。”一个“取”字,瞬间引起了蓝玉的警惕,他对谢熊说:“我知道了,必是我亲家靖宁侯身陷胡党之事,口供中有我的名字,差你来提取。”谢熊回答道,上位只叫我来宣召大人,个中缘由我并不知晓。
蓝玉口中的亲家靖宁侯叶昇,三个月前坐胡惟庸党罪被处死。为相多年的胡惟庸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告发谋反并处死,此后明太祖罢宰相,并使该案株连蔓引,十余年间“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是蓝玉案之前的开国大狱,而作为蓝玉亲家的叶昇在胡惟庸案发的十二年后被杀,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的政治风暴即将向蓝玉袭来。按照《逆臣录》的说法,蓝玉在回京路上一直惴惴不安,于是暗中策划造反。
但《逆臣录》的一个关键疑点是,书中缺少主犯蓝玉的口供,起首的是蓝玉之子蓝闹儿、蓝玉之兄蓝荣等家族成员。蓝玉之兄蓝荣是已退休的府军右卫指挥使,据他供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蓝玉一家已到达京师应天(今江苏南京)多日,侄子蓝闹儿突然登门拜访,说:“父亲教请伯伯来说话。”蓝荣在蓝玉府上过夜,觥筹交错之间,蓝玉说:“胡惟庸党案被废的公、侯越来越多,之前靖宁侯叶昇下狱,必是他供状中有我的名字。我这阵子见上位好生疑忌,我上奏好几件事他都不从,只怕早晚也容我不过,不如趁早下手干一场。我如今与府军前卫头目都商议好了,你可教蓝田 (蓝玉、蓝荣的侄子) 知道,让他也收拾些人接应。”当晚,蓝荣就答应了下来,跟着蓝玉谋反。
蓝玉的长子蓝闹儿招供道:“洪武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八日,父亲请许都督、孙指挥、徐都督、周都指挥等来家饮酒议事;又于二月初二日,对府军前卫孙指挥、刘指挥、孙百户说: ‘借马鞍七十副、马四十三匹,我要做些事。’”据蓝闹儿回忆,蓝玉对部下倾诉自己对明太祖的怨恨:“我征西征北受了多少辛苦,如今让我回来,以为是封我做太师,却让我做太傅,太师倒是给别人做了!”
原来,蓝玉回京后,明太祖论功行赏,以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兼太子太傅,蓝玉一向居功自傲,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在冯、傅二人之下,一直觊觎着太师之位,没想到却被封了低一级的太傅,难免心生不满。经过一番密谋,与蓝玉勾结的武官一一应允,回复说: “大人要借马用,我到二月初七日送马来。”
《逆臣录》的另一个重大疑点是,蓝玉阵营的构成十分奇葩。蓝玉案留有口供的同谋者上至公侯,下至草民,均被列为案犯,而且,从回京的路上开始,蓝玉不断地拉帮结派,相约“做一场”,可谓无所顾忌、漏洞百出。根据武昌中护卫指挥陈干、九江卫指挥佥事陆旺、安庆卫指挥佥事蔡海等招供,蓝玉从四川返京途中,与武昌、九江、安庆等地的卫所长官一一取得联系,命他们调集兵马,以备响应谋反行动。
蔡海供称,蓝玉途径安庆时,他与其他曾经在蓝玉麾下效命的军官用船装载羊、酒等物,前去港口迎接,设宴款待。酒席上,蓝玉屏退左右仆从,与蔡海等人密谋,让他们找一些信得过的旧部一同谋反。蔡海等人当场表态:“大人既有这个主张,小人们会尽力相助。”酒后,蓝玉继续沿江东下,并赏赐绿绫子一匹、毡衫一领给蔡海。
《逆臣录》记载,回到京师后,蓝玉更是肆无忌惮,与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等在京的勋臣密谋,加紧联系他的老部下以及驻扎在京师周围的军队。假如蓝玉只是与这些高官勋贵取得联络,倒也合情合理,可是在《逆臣录》中,不仅有公、侯、伯、都督、指挥、千户等出入蓝府,还有农夫、匠人、兵士听说蓝玉要谋反,带着牛羊酒肉登门拜访,甚至甘愿为蓝玉运送武器。
比如,凤阳右卫的一个百户听到蓝玉要谋反,派人去蓝府打听消息,顺便请求入伙;一个姓冯的小旗(明朝的下级军官),家中有个儿子听说凉国公府内在商议谋逆,便前去拜见,参与其中;句容县有几个村民到邻近的村子喝酒,听说京城里有大事要发生,也要去凑热闹,稀里糊涂地成了蓝党;景川侯曹震被列为蓝玉的同党,朝廷审理此案时,就连曹震家的小妾、厨子、官僮都有参与谋反的供状。
按照《逆臣录》的说法,蓝玉回到京城后,一个月的时间内,至少有几千个来访者出入蓝府,其中得到蓝玉亲自接待的有上千人。蓝玉差不多每天要见几十个宾客,光是做造反的动员工作都得累趴下。更何况,这么大的阵仗闹得满城风雨,几乎人人都知道蓝玉要谋反。
这就不得不提《逆臣录》的第三个疑点,蓝玉谋反没有确切的行动时间。如前文所述,《逆臣录》认为蓝玉结交同党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其党羽更是盘根错节,尽管其中有些成员出身平平,但都想跟着凉国公大干一场。蓝玉要“干一场”的时间究竟是哪一天?《逆臣录》中蓝党的口供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大部分同党供称,造反的时间是二月十五日,皇帝到南郊举行亲耕籍田仪式这一天;曹震的儿子曹炳却交代说,蓝玉被捕前一晚,他爹曹震还说,要在“今年四五月间”预备动手。
二月十五日,是《逆臣录》中蓝党供得最多的日期,但这个日期明显不靠谱。按照惯例,每年仲春,皇帝要出宫前往京城南郊祭祀先农,并亲自耕田,祝福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这个耕田礼仪对天气有严格要求,一定要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所以往往由钦天监提前做一个“天气预报”,充满不确定性。更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朱元璋本人。有学者统计,在洪武年间如期举行的亲耕籍田礼中,朱元璋亲自到南郊祭祀、躬耕的次数只有12次,其余都是派遣官员代行其事。虽然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但当上皇帝后也没痴迷种田。
权力斗争的真相
蓝玉案的发生,标志着明朝初年一场重大的政治风波的结束,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蓝玉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落,他的兴衰也反映了明朝初年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总的来说,蓝玉是一个在军事上有着杰出才能,但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落,他的兴衰也反映了明朝初年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蓝玉案的发生,既有蓝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朱元璋加强集权的需要。蓝玉作为开国将领,战功卓著,但性格上的骄横跋扈使得他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而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消除潜在威胁,也借蓝玉案之机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这一举措虽然稳固了皇权,但也使得明朝的开国功臣体系几乎被摧毁殆尽。
历史影响
蓝玉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对明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一系列政治清洗,朱元璋彻底消除了开国功臣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军事和行政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然而,这种极端的手段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功臣集团的毁灭:大批开国功臣及其后代被处决,导致明朝初期的军事力量受到重创,许多有经验的将领和官员被清除,影响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政治氛围的恶化:蓝玉案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猜疑和恐惧,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达意见,导致政治氛围日益僵化。
皇权的过度集中:通过蓝玉案,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其他政治力量,为后来的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社会动荡: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导致社会动荡,许多无辜者受到牵连,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蓝玉案不仅是蓝玉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初年政治斗争的缩影。它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朱元璋在巩固皇权过程中所采取的极端手段。这一事件对明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研究明初政治史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