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多起打假事件引关注,职业打假人争议再起
2024年多起打假事件引关注,职业打假人争议再起
2024年,消费领域的打假新闻层出不穷。从"东北雨姐"的红薯粉条到"疯狂小杨哥"的梅菜扣肉,再到紫燕百味鸡的卫生问题,这些打假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让"职业打假人"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职业打假人究竟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英雄,还是扰乱市场秩序的"敲诈者"?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这一争议性话题。
职业打假30年:几经波动的法律规定
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其中第49条首次提出"退一赔一"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为职业打假人的诞生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王海因举报假冒"索尼耳机"而一举成名,成为"职业打假第一人"。此后,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职业打假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然而,随着职业打假人数量的激增,其行为也引发了争议。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将"以营利为目的"的购买行为排除在外。2017年,最高法表示要"逐步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击"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
打假"三板斧":投诉、举报、起诉
职业打假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工作:投诉、举报和起诉。以王力为例,他从2010年开始从事打假工作,主要针对电器、药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发现问题后,他会先与商家沟通,如果商家不回应,就会提起诉讼或举报。王力表示,他的胜诉率很高,每次通过打假获得的赔偿平均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
另一位职业打假人翟先生则专注于打假酒领域。他通过观察防伪标、商标字体、酒盖形状等多个角度来鉴定酒的真伪。翟先生透露,如果起诉,他可以获得十倍赔偿;如果双方调解,他获得的赔偿则是一倍、三倍、五倍、七倍等。翟先生每次打假酒获得的赔偿平均下来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
博主"栋老板"则专门打假羽绒服。他通过直接划开羽绒服检查填充物,或者送到专业机构鉴定来判断真假。自2024年11月以来,他在抖音发布了约80个作品,获赞量超160万,粉丝数超17万。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商家和消费者的质疑,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让羽绒涨价或为了流量变现。
如何界定职业打假人行为边界?
面对职业打假人的争议,法律界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认为,职业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市场秩序,但也要把握分寸,如果逾越了底线,则涉嫌敲诈勒索。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则建议建立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的审查机制,加强对商家的监管,从源头上减少制假售假行为。
2024年8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知假买假"并要求十倍赔偿者,人民法院应当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依法支持购买者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可以综合保质期、普通消费者通常消费习惯等因素认定购买者合理生活消费需要的食品数量。
结语
职业打假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揭露了制假售假行为,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打假人因恶意投诉举报、高额索赔等行为也引发了社会质疑。如何平衡职业打假人的维权与逐利,如何界定其行为边界,这需要法律、监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