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名城:敦煌、长沙、太原的文化密码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名城:敦煌、长沙、太原的文化密码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这句话道出了他行走在中国文化名城中的独特体验。在他的笔下,敦煌、长沙、太原等城市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敦煌:沙漠中的艺术瑰宝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评价敦煌莫高窟。这座位于戈壁沙漠边缘的石窟群,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余秋雨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认为它们“把佛教故事演绎得如此绚丽多彩,又如此平易近人”。
然而,余秋雨也指出,莫高窟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的“发现”和“收购”,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余秋雨对此深感痛心,他在书中写道:“我好恨!恨我不能立即飞到那里,用我的胸脯挡住那些木棒和铁锤。”
长沙:千年学府的文脉传承
“岳麓书院的大门两旁,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字,把书院的历史和地位概括得淋漓尽致。”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描述长沙的岳麓书院。这座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的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唯一一所延续至今的书院。
岳麓书院不仅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见证。书院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古迹,如宋代的“道乡侯碑”、明代的“文庙”、清代的“百泉轩”等。余秋雨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书院的藏书楼,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缩影”。
除了岳麓书院,长沙还是一座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近年来,长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了“媒体艺术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等城市名片。余秋雨在书中预言:“长沙,这座古老的城市,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太原:晋商文化的兴衰
“太原,这座曾经的‘龙城’,如今已难觅昔日的辉煌。但只要走进那些古老的晋商大院,你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描述太原。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太原见证了中国近代商业文明的兴起。
晋商,又称山西商人,是中国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之一。他们以经营盐业、票号等业务著称,创造了“汇通天下”的商业奇迹。余秋雨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晋商的经营智慧和商业道德,认为它们“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典范”。
然而,晋商的辉煌终究成为历史。20世纪初,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兴起,传统的票号制度逐渐衰落。余秋雨在书中感叹:“晋商的衰落,不仅是商业的衰落,更是文化的衰落。”
通过余秋雨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这些文化名城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正如余秋雨所说:“文化,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存在——在你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始终如一地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