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领衔清华简研究:14年14辑,创新技术助力古籍保护
黄德宽领衔清华简研究:14年14辑,创新技术助力古籍保护
黄德宽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一位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清华简,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公布整理报告,并启动校释和英译系列丛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简:承载五千年文明记忆
2008年,近25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这批竹简被称为“清华简”。它们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内容多为经、史、子类文献,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清华简的发现,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记载的大量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和思想文化资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十四载春秋,一辑一匠心
自入藏以来,在黄德宽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公布整理报告。截至2024年,已发布14辑整理报告,每辑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
在整理研究过程中,团队采用了先进的红外图版技术,清晰地呈现了竹简上的文字。同时,他们还启动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计划各出版18卷。目前已出版《校释》第一辑(1~4卷),并被评为2024年度商务印书馆学术类十大好书。
从学术研究到文化传承
黄德宽教授深知,文化传承不仅要靠学术研究,更要注重普及推广。因此,团队在整理研究的同时,还致力于将艰涩难懂的古文字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团队还积极推动清华简的海外传播。《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由中美专家合作完成,将清华简原文、隶定文字、现代汉字和英文一并呈现,为海内外学界了解和利用清华简提供了便利。
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黄德宽教授曾表示,清华简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人的写本,其中有些字没有流传下来,有的字形是首次出现,即便将一些字辨识出来,其字义的理解也需要下大工夫去研究。因此,“考字释词”耗时耗力,需要研究者付出巨大精力。
面对这些挑战,黄德宽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严谨治学,力求将最准确的研究成果呈现给世人。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结语
黄德宽教授及其团队在清华简研究中展现出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情怀,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方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辟了新路径。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沉睡两千多年的竹简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