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乾隆悬匾“允执厥中”,以中庸之道治国六十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3: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乾隆悬匾“允执厥中”,以中庸之道治国六十年

在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内,一块写着“允执厥中”的匾额静静地悬挂在正中央。这四个字,不仅是一块普通的匾额,更凝结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治国智慧,承载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块匾额背后的故事。

01

“允执厥中”的历史渊源

“允执厥中”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是尧帝传给舜的治国理念。尧帝要求舜答应他,一定要按照“中道”治国理政。太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必须适中,恰到好处。这四个字后来被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儒家思想中,“允执厥中”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髓。《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大儒朱熹解释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种不偏不倚、适中适度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治国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02

乾隆帝的治国实践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于1735年登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在位长达六十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更是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之一。

乾隆帝的执政之道,既继承了康熙、雍正两朝的治国理念,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将“允执厥中”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繁荣稳定。

整顿内政,巩固皇权

乾隆帝登基之初,便着手整顿内政,加强中央集权。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削弱了地方势力的影响,加强了皇权。同时,乾隆帝还注重选拔贤能之士,优化官员队伍,提高政府效能。在他的治理下,清朝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重视民生,发展经济

乾隆帝深知民生的重要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百姓生活。他多次普免天下钱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乾隆帝还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他的治理下,清朝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国库日渐充实。

用兵决断,巩固边疆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历史最大。他通过一系列边疆战争,如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等,巩固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同时,乾隆帝还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完善了对新疆的管理,使得清朝的版图得以最大化。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乾隆帝的军事才能,更为清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昌盛,艺术繁荣

乾隆帝在位期间,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开博学鸿词科,广纳贤才,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同时,乾隆帝还亲自参与修订《四库全书》,这部大型类书的编纂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更为后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乾隆帝还热爱艺术,推动了京剧等民间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03

中和殿的象征意义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的每一殿都有自己独特的匾额,其中“中和殿”的匾额是“允执厥中”,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这块匾额不仅是装饰,更是乾隆帝治国理念的象征。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04

现实启示

“允执厥中”作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其价值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需要这种不偏不倚、适中适度的智慧。无论是处理国际关系,还是应对国内各种挑战,都需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灵活性,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同时,“允执厥中”也提醒我们在个人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为外界所动。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帝王将相,更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站在中和殿前,仰望“允执厥中”匾额,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帝王的治国智慧。这四个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光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