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整治药品违法广告:多家企业被罚,消费者需谨慎识别
市场监管总局整治药品违法广告:多家企业被罚,消费者需谨慎识别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多起药品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涉及未经审查发布广告、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等多种违法行为。这些案例反映出当前药品广告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彰显了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违法广告的决心。
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武汉睿贝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因发布含有“代妈招聘”“挑选代孕妈”等违法违规信息的医疗广告,被处以80万元罚款。该公司宣称的“在全国拥有11家助孕机构”“多年来我们成功为数千多个不孕不育家庭实现求子梦想”等内容与事实不符,且使用了“最权威、最专业”“亚洲顶尖”“顶级机构”等绝对化用语。
上海新瑞医疗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发布处方药“贝那鲁肽注射液”广告,违反了处方药广告只能在指定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发布的规定,被处以20万元罚款。河南优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则因发布虚假保健食品广告,宣称具有疾病治疗功能,被罚款122.48万元。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也积极行动,福建省福州市圆心大药房有限公司因发布未经审查的处方药广告,被处以5万元罚款。福建如仁堂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则因普通食品和医疗器械广告违规,受到相应处罚。
违法广告的主要类型
从曝光的案例来看,药品违法广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未经审查擅自发布:一些企业未取得药品广告审查批准文号,就擅自发布广告,如上海新瑞医疗有限公司案例。
夸大疗效、虚假宣传:部分企业通过虚构治愈率、使用绝对化用语等方式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如武汉睿贝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案例。
违规发布处方药广告:处方药广告只能在特定专业刊物上发布,但一些企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违规发布,如上海新瑞医疗有限公司案例。
普通食品冒充药品宣传:一些企业将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宣传为具有疾病治疗功能的产品,如远鉴恒辉(北京)国际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案例。
违法广告的危害
药品违法广告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虚假宣传的药品可能延误患者病情,未经审查的广告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传播错误的健康理念。此外,违法广告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合法企业的利益。
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
针对药品违法广告,监管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
专项行动:2024年4月至11月,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生领域广告监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广告违法行为。
严格执法:对查实的违法广告行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严厉处罚,通过高额罚款等手段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审查:药品广告需经广告主所在地省级广告审查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发布。监管部门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查,确保广告内容真实、科学。
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对违法广告进行举报,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消费者如何避免受骗
面对药品广告,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提高警惕:
查验批准文号:合法药品广告应有广告审查批准文号,消费者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
识别虚假信息:对含有绝对化用语、虚构治愈率等内容的广告保持警惕,不要轻信“根治”“特效”等夸大宣传。
选择正规渠道:购药时应前往合法医疗机构或药店,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
咨询专业人士:对药品使用有疑问时,应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获取准确的用药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药品广告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广告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