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的豆知识:食材篇
豆科植物的豆知识:食材篇
豆科植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不仅提供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还具有多种独特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式。从常见的大豆、豌豆到相对陌生的皂角米、罗望子,每种豆科植物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食材的特点和食用方法,让您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
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密切,主要食物来源多为禾本科作物,如稻米和小麦。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等,则是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常常见到的利用形式为食用其种子或各式豆制品,对健康有益。此外,某些豆科植物的不同部位广泛应用于饮食中。
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密不可分,除了荞麦跟藜麦以外,几乎所有的主食都是禾本科植物,如稻子、小麦、大麦、高粱、青稞、玉米等。而蔷薇科植物则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有玫瑰与野蔷薇等,水果类则有苹果、梨子、桃子、梅子、李子与草莓等。
大豆(Glycine max)、豌豆(Pisum sativum)、红豆(Phaseolus vulgaris)、绿豆(Vigna radiata)、苜蓿(Medicagospp.)、三叶草(Trifoliumspp.)、落花生属(Arachisspp.)等很多的豆科植物通常与根瘤菌共生,能有效地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对于土壤的肥力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过程不仅能减少对化肥的依赖,还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也因此常栽种苜蓿、三叶草等绿肥作物,不仅可美化景观,还有水土保持、增加地力等功效。
豆科植物是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其经济重要性仅次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和稻米。常见的豆类食品包括大豆、四季豆、豌豆、鹰嘴豆等,这些都是全球饮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除了作为粮食,豆科植物还可用作饲料、药材、染料及景观绿化等,功能广泛。而各种豆类产品如味噌、天贝、纳豆、花生酱等,在不同文化中各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当地饮食习惯和经济活动。以下介绍一些大家可能吃过又不太熟悉的豆科植物食材。
变化多端的大豆
大豆有“豆中之王”的称号,富含蛋白质、脂质,是素食者的主要营养来源,也是亚洲人重要的食材,其加工品因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面貌,从豆浆、豆腐、豆干、豆皮、酱油、天贝(Tempeh)、纳豆、沙拉油等都是大豆的产物。一般人可能知道黄豆就是大豆,但其实黑豆、青皮豆也都是大豆的一种,只是种皮颜色不同。而毛豆则是未完全成熟即采收的大豆。酱油、天贝、纳豆则都是大豆经过发酵的产物。纳豆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其黏稠的黏丝是微生物的分泌物,富含纳豆激酶、多胺成分及可以促进好菌生长的益生质,所以对心血管健康及肠道菌相很有帮助,有益健康。黏稠的质地和独特的风味令喜欢的人趋之若鹜或退避三舍。“天贝”则是印尼的传统食品,主要以煮熟大豆(也有用其他豆类或荞麦、红薏仁等材料)去皮后加入天贝菌发酵制成块状,表面包覆着白色菌丝。因为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近年来也颇受国人喜爱,也是素食者补充蛋白质的好食材。
纳豆的黏丝富含有益健康的物质。(图/王秋美)
天贝表面包覆着白色菌丝。(图/王秋美)
甜滋滋的甘纳豆
在糖果行或零食店可买到古早味的甘纳豆,它与纳豆一样,虽然名称都有“豆”字,指的却是食品名称,而非植物名。一般使用花豆(弯豆)、皇帝豆、雪莲子(鹰嘴豆)、红豆、黑豆等材料经过蒸煮及多次的糖蜜渍,裹粉后烘乾所制成的食品。它是 1857 年江户日本桥地区著名的和菓子名店“荣太楼”用砂糖、豆子和水制成的甜点“甘名纳糖”,因受民众欢迎,渐渐“甘名纳糖”被省却为“甘纳糖”,现在则多称作“甘纳豆”。
皇帝豆、雪莲子(鹰嘴豆)、红豆做成的甘纳豆。(图/王秋美)
台湾原生的“台湾大豆”
大家常常见到的大豆多是由国外购入种子,少数栽种的种原也是引自国外。台湾大豆(Glycine maxssp.formosana)则是原生於台湾的特有亚种,它最早是日本人 1928 年在新竹发现,零星分布於桃园新屋、大溪、淡水、高雄及南投雾社,它的种子细小,约芝麻大,比一般栽培的黄豆小得多,虽然没有食用价值,但基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研究与育种所需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做为未来的生态恢复和农业适应提供重要资源,所以需要做好复育保种的工作。而透过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台湾大豆的茎是蔓性生长。(图/王秋美)
块根肥大的豆薯
绝大多数可食的豆科植物都是食用其种子或其嫩豆荚,而豆薯(Pachyrhizus erosus)则是例外,它原产於热带美洲的墨西哥、瓜地马拉、宏都拉斯等地,台湾约於西元 1910 年引进,台南、高雄是主要的生产地,它的块根肥大且多汁,具有丰富的淀粉和纤维,口感清脆,常被用来製作菜餚或煮汤。豆薯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B 和矿物质,是一种健康的食材。因清脆而多汁,也可去皮后当水果生食。但要注意的是其种子含有鱼藤酮(rotenone),有毒不能食用,但可做为杀虫剂。
豆薯浅紫色的花很漂亮。(图/王秋美)
等待销售的豆薯。(图/王秋美)
去皮的豆薯可生吃。(图/王秋美)
用树豆煮成勇士汤
树豆(Cajanus cajan)原产印度,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因植株耐旱性強,适合於贫瘠或干旱地区种植。台湾各地均有零星栽培,原住民部落则普遍种植,是一种一年生至多年生灌木,可採其豆来食用,故有树豆、木豆之名。通常高达 1 – 2 公尺。其叶为三出複叶,花色多为黄色或橘色,果實为莢果,内含 3 – 7 颗种子,因品种不同,种子有黑、白、灰、棕、红色及斑纹等各種颜色。树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钙、铁和镁,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可鲜食或晒乾后储存,常用於製作汤品。在台湾,以前原住民勇士上山打猎时,经常把树豆和猪脚一起烹调料理做成「勇士汤」,以增强勇士的体力和耐力。所以树豆被原住民视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结实累累的树豆。(图/王秋美)
富含植物性胶质的皂角米
皂角米是取自皂荚(皂角、鸡栖子)(Gleditsia sinensis)种子。皂荚原产於中国。台湾 1909 年首度引进,栽植於台北植物园及少数地区。皂荚是乔木,幹有棘刺。它的木材可供製車輛、家具,莢果之煎煮液可當肥皂的代用品。而莢果之果皮及刺可當藥用。最特别的是种子的种仁与种皮间具有一层透明的胶质,将其剥下煮后可食用,近年在台湾流行与桃胶、白木耳、红枣、枸杞等食材煮成甜品,温热时好吃,冰凉也很可口,一般认为有改善肠道环境、预防便秘、增加饱足感、降低胆固醇以及养颜补气的功效。要注意的是干燥过后皂角米泡发后体积会膨胀 5 – 10 倍,所以煮的时候要注意用量。
干燥的皂角米。(图/王秋美)
开脾健胃的兔尾草
兔尾草(Uraria crinita)因开花时的花序形态如猫、狗、兔、狐狸等动物之尾巴,因此也称为狗尾草、狐狸尾、狗尾带、猫仔尾(台语)、猫尾草等名。民间相传可以转骨,所以用来炖排骨或鸡肉让青少年食用,或多作为药膳食用,甚至煮水当做茶饮用,其味道芳香甘醇,颇受欢迎。因兔尾草对土壤要求不高,在贫脊的土地也能生长,耐寒也耐热,所以在大肚山、南投县民间乡附近栽种颇多。在开完花后,植株呈现乾枯状态时就可以採收,由於是利用根部煮汤,而其根系深长,因此专业栽种的农夫都是以挖土机协助挖取,再经整理后贩售。由於常整片栽种,同时开花时一片花海颇为吸睛。
兔尾草的美丽花序。(图/王秋美)
兔尾草的根綁成把販售。(圖/王秋美)
酸酸甜甜的罗望子
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的果肉吃起来酸酸的,在台湾不乏种在公园或当行道树种植,虽常见它结實累累,却很少看到有人食用, 20 多年前在昆明的机场看到在专柜贩卖还觉得很吃惊。后来在台中东协广场看到常有摊贩贩卖新鲜的罗望子果实,有时果大,有时果小,但全世界罗望子属的植物仅此一种,别无分号,才知从外形能分辨是台产或进口:较瘦小的罗望子就是台湾栽培的,而果實饱满肥大的则是从海外进口。罗望子是 1896 年由日本人引进台湾。虽是当果树引进,但台湾少有人吃。然而整个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都会食用,例如泰国的冬阴就是以罗望子、香茅、箭叶橙叶片、高良薑、青檸汁为材料做成的泰式酸辣汤。因罗望子的果實易於取得又方便使用且可耐久煮,是东南亚菜餚的酸味主要来源。也为了方便食用将罗望子开发成罗望子醬、罗望子糖、罗望子粉、罗望子浓缩汁等多种产品。罗望子果肉,可生食亦适合煮食,富含糖分及醋酸、酒石酸和枸櫞酸等,其中酒石酸较多,味道酸甜可口,有化食、缓下、去热的效果,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尝尝喔!
盛花的罗望子。(图/王秋美)
刚採收的罗望子。(图/王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