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圆——诗词里的中国节
月到中秋圆——诗词里的中国节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诗意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丰收和幸福的美好祈愿。从魏晋时期的嫦娥玉兔传说,到唐诗宋词中的月夜吟唱,再到明清画作中的赏月雅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将通过诗词和画作,为您展现中秋节的赏月、团圆、食俗和哲思等文化内涵。
图为清代张敔《月下桂兔图》
赏月·万里见明时
中秋节的赏月传统源远流长。唐代诗人张祜在《中秋月》中写道: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唐代以后,月夜时分吟诗、泛舟渐渐从文人雅士的一时风尚变为民间习俗。明代仇英的《赤壁图》描绘了苏轼携友泛舟赏月、夜游赤壁的场景,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琼台玩月”则展现了清代宫廷赏月的情景。
团圆·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的绝唱,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苏轼此后两年有《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诗云:“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所向之祝长久、共婵娟者,更由亲人扩大到朋友了。
食俗·万象为宾客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团聚、共赏明月、享用月饼。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勾勒了中秋亲友相聚的美好图景,明代文徵明《中庭步月图》则展现了文人月夜访谈的雅集。
哲思·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亮曾引发无数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哲思。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明月的永恒和人生流变作了对比与深思,辛弃疾《木兰花慢》则使用《天问》体,将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编织为一个整体,并向月亮发出一个个饶有风趣又耐人寻味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