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 以针做画,巧夺天工——苏绣!
工艺 | 以针做画,巧夺天工——苏绣!
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与苏州评弹、苏州园林并称为苏州“三绝”。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8。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明朝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
清朝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题材广阔。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等。
苏绣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双面异色绣的原理主要体现在绣制过程中对针脚、丝缕和色彩的处理上。双面异色绣是一种特殊的刺绣技术,绣制时既要保证正反两面的图案轮廓一致、纹样精美,同时还要使得两面针迹无痕迹,互不影响。这种技术通过使用记针方法代替打结,即用针垂直刺绣而不刺破反面的绣线,以完美处理线头。在单面绣中,由于打结会在另一面留下线头,而双面异色绣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物体受光不同会产生明暗变化,单一种色线难以达到仿真效果,因此双面异色绣采用多种色线穿引于一针之上,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绣制时,绣者会使用活泼洒脱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细腻地表现人物肤色和温情动态,使得作品栩栩如生。
苏绣的传承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
姚建萍将油画、摄影、雕塑、国画、书法的线条、结构、色彩、光影变化融为一体,与传统刺绣针法有机结合,注重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强调光影色彩的自然过渡,大胆追求色彩的斑斓丰富,充分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各自特点,中西融合,古今融合,巧妙变化中灵活运用平乱转换,以及吸收各大绣种流派的特点,集大成于一体。
荷光掠影一
《锦绣河山》
《丝绸之路-西出长安》
《中国梦——花韵系列一》(其二)
《椅中圣母》
《苏绣-父亲》
姚建萍老师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将苏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了当代苏绣艺术的领军人物。姚建萍的刺绣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获奖,她的名字也成为了苏绣艺术的代名词。在她的引领下,苏绣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本文原文来自手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