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马戛尔尼使团看康乾盛世:繁荣背后的隐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4: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马戛尔尼使团看康乾盛世:繁荣背后的隐忧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记录下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这次访问不仅展现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也揭示了其隐藏的危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析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背景、目的、结果以及影响;
  2. 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能够说出康乾盛世的表现、原因及危机;
  3.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中英礼仪冲突,分析比较中英两国的情况。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在全球视野下的清朝盛世及隐藏的统治危机。

一、乘兴而来——英方的要求

材料一

在这封信中,马戛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1. 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贸易。
  2. 请中国按照从前俄罗斯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初。
  3. 请于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给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停泊,存放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 请于广州附近得到上述同样的权利,且任英国人自由往来,不再禁止。
  5. 凡英国货物,经由澳门运往广州者,请优待免税或从宽减税。
  6. 英国船货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交税,不额外加征,并将所定税率公布,以便遵行。

——《论十八世纪中英通使的礼节冲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目的及背景。

目的: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减免关税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经济繁荣,闭关自守

二、败兴而归——中方的回答

材料二

清朝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会润。……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歴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阅读上述材料,就乾隆皇帝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并表述成文。

拒绝,体现傲慢自大

康乾盛世闭目塞听,脱离世界大势

探究康乾盛世

清王朝(1644-1912)

康熙(1661-1722)

雍正(1722-1735)

乾隆(1736-1796)

268年

61年

13年

60年

《姑苏繁华图》(局部)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探盛世之表现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二探盛世之因

材料四

关于康乾盛世的出现,论者多强调是康、雍、乾三帝正确治国之策的作用。但实际上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三:在明、清交替之际的长期动乱之后,人心思治是康乾盛世出现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历史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康雍乾三代帝王正确的治国思想和方针政策是盛世出现的必要因素。康乾盛世的出现是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康、雍、乾三帝实行的正确治国方策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涴《康乾盛世成因蠡析》

阅读上述材料,就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解释。

二探盛世之因

材料四

关于康乾盛世的出现,论者多强调是康、雍、乾三帝正确治国之策的作用。但实际上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三:在明、清交替之际的长期动乱之后,人心思治是康乾盛世出现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历史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康雍乾三代帝王正确的治国思想和方针政策是盛世出现的必要因素。康乾盛世的出现是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康、雍、乾三帝实行的正确治国方策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涴《康乾盛世成因蠡析》

阅读上述材料,就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解释。

二探盛世之因

在位总时间长,勤政,乾纲独断

康雍乾三帝

国家制度及

政策调整

政治:军机处、奏折制度

经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边疆治理

因地制宜,多元治理

北部:蒙古;西北:新疆;东北:抗击沙俄;西南:西藏、民族聚集区;东南:台湾

长期动乱之后,人心思治

社会历史发展

满族入关后,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需要改革

清初的重新统一

国家制度与

政策的调整

政治制度——军机处、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

设军机处

机密、快速,提高效率

国家制度与

政策的调整

1、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2、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人口大量增加;

3、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康熙五十一年特诏: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实际上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四年诏:摊丁于地,别无力役之征;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实际上废除了人头税。

经济制度——摊丁入亩

治理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治理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治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反击沙俄

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

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西南地区:内地:

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

治理蒙古

专设理藩院掌管。“改土归流”。

分设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设想教室平面是当时的疆域图,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你所处的地区?

情境设置

特点:因地制宜、多元治理。

边疆治理

年度

人口数

人均田数

顺治十二年(1655)

14,033,900

27.63

康熙五十年(1711)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208,095,796

3.56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人口大量激增

人均资源减少

材料五

三探盛世之危机

材料六

课本P81“史料阅读”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

农民起义

材料七

乾隆曾于马戛尔尼来华前不久作诗:

上元灯词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关全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増哉。

————节选自《乾隆御制诗》

闭关自守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细节决定成败——礼节冲突

和珅:特使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时辰礼节……特使必须无条件地向皇帝行叩头礼。

马戛尔尼:他谒见英国陛下是行单腿下跪的礼节,他也准备以同样的礼节见中国皇帝。

乾隆闻讯,勃然动怒:英吉利时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为谙悉,朕心甚为不愜。因礼节争执的不快,一改先时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降低接待规格。

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又继续到热河,经多次磋商,据英人记载:乾隆皇帝同意了英使以英国礼节见中国皇帝。

——《论十八世纪中英通史的礼节冲突》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此次礼节冲突。

礼节冲突

维护君主尊严

国家利益、文化价值的冲突

中英状况的不同

材料八

中国

西方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

思想解放、科学理性

殖民扩张

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

思想专制、愚昧自大

闭关自守

工业文明蓬勃崛起

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中英对比

四、真的失败了吗?——英国的收获

材料九

从有关英使团出使情况的记载也可以看出,马戛尔尼使团对清军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发现清军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军纪涣散缺乏严格的训练,声称只要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认为清王朝在军事上是不堪一击的。

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停滞不前的根源就是政治失败。清政府“严格地说来是一小撮鞑靼人对3亿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在至少过去150年里,使中国“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英国上希望通过使团访华,将茶叶的栽培和加工制造技术移植于英国和印度,以求逐渐减少对华茶的依赖,节省大量买茶的开支。当马戛尔尼使团途径茶区时,两广总督长麟允许他们选取最佳茶树数棵带回。马戛尔尼迅及指令随员丁维提博士精心保护,随后茶树被送至加尔各答培育。此外,随员安德逊在穿越南中国时,也特别注意搜集茶树移栽技术。他们在山东、江南搜集的植物标本达种之多,其中优质茶树的树苗在英属印度和锡兰引种成功。19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锡兰的大茶园迅速发展起来,随即大量出口,中国就成了直接受害者,输往英国的茶叶大减。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所以能有所收获,与其使团成员的精心选择也是分不开的。其使团成员组成包括各种军事人员和各种科学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来华后,迅速将其触角伸向与己专业有关的中国各个领域,侦探情报。几乎是在清廷的监视下,英使团成员悄然完成了既定的情报收集任务。

——————《马戛尔尼使华期间的外交收获》

阅读材料,概括英使团的收获有哪些?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英使团的收获

清政府的态度

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缺乏危机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

军备落后,军纪涣散,军事不堪一击;

中国的专制统治使中国落后;

搜集情报;获得茶叶栽培加工技术

搜集各个领域的情报;

五、卷土重来

——后续

材料10

尔国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