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钉子”到生物多样性:地球46亿年演化史的见证
从“金钉子”到生物多样性:地球46亿年演化史的见证
2024年5月,一则消息在地质学界引起轰动:中国成功获得第11枚“金钉子”,数量跃居世界第二。这枚“金钉子”位于浙江省江山市,用于标定奥陶系中部的一条界线。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地质学研究的实力,也为我们探索地球46亿年的沧桑巨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金钉子”看地球历史
“金钉子”并非真正的金钉,而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比喻,用来指代全球标准地层剖面和点位。它就像一把地层年代“卡尺”,使科学家能够按统一的时间标准分析并研究不同地区同步发生的地质事件。每一枚“金钉子”的确立,都要经过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严格的投票认定。
地球46亿年的历史都记录在地层中。从4.85亿至4.44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生物开始急剧多样化;到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再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走向灭绝,哺乳动物开始崛起。这些关键地质事件,都通过“金钉子”被精确记录下来。
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共生
地质多样性不仅记录了地球的历史,还深刻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中山大学植物分类学与区系地理学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地质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研究团队对全国140个山地的被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不同地貌类型的山地具有显著不同的植物区系特征。例如,花岗岩地貌和喀斯特-花岗岩混合地貌的山地区系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荒漠地貌的物种丰富度则相对较低。
研究还发现,山地的物种多样性受到地貌类型与海拔、气候因素的交互影响。地貌类型是进化上较古老物种聚集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气候因素则影响较年轻物种的分布。
保护地质多样性,守护地球家园
地质多样性是地球46亿年演化历程的见证,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在侵蚀着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
保护地质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的历史记忆,也是保护人类的未来。正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旭所说:“每一枚‘金钉子’的获得,都凝聚了几代地质学家的心血。它们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国际地质多样性日之际,让我们一起关注地质多样性,了解地球的过去,珍惜当下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