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沉船考古揭秘明代海上丝路
南海沉船考古揭秘明代海上丝路
近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两艘沉船遗址不仅是中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外销陶瓷器,而二号沉船则装载了大量的海外输入木材。这些发现不仅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次深海考古工作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沉船遗址的发现与调查
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
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长约37米、宽约11米,遗址遗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10万件。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
重要文物的发现
此次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调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以及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 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二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文物38件。
值得一提的是,一号沉船中发现的珐华器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二号沉船的乌木同样为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这些木材的来源地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等地区,进一步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
科技与考古的融合
此次深海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考古调查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如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历史意义与价值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两处沉船遗址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为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