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何以“腊八”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7: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何以“腊八”

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里有一个好消息,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了!这在国际化浪潮汹涌,文化日趋多元的当今时代,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日,过年的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年俗也不尽相同。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忙年歌”里有一句——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表明,从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十二月八日开始,过年的大幕就要徐徐拉开了。可以说,浓浓年味从“腊八”开始。今天适逢农历甲辰年腊月初八,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跟“腊八蒜”有关的文化和科学。

何以“腊八”

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十二月八日就是“腊八”。那么。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呢?恐怕还是来源于“腊八”。根据《辞源》“臘日”条目,腊日是“古时岁终祭祀百神之日”,南朝萧梁时期的文献记载着腊日具体是在十二月八日。由于包含了腊日,整个十二月也就被称为了腊月[1]。古代时候,腊祭的仪式和风俗有很多,主旨是祛除邪魅,祈祷平安,腊八日也就成了腊八节。后来逐渐和佛教仪轨融合在一起,寺庙里有在腊八煮粥并施舍的做法,于是民间也开始吃腊八粥,并且作为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2]。除了腊八粥,北方民间还有腌制腊八蒜的习俗。与腊八粥相比,腊八蒜的“有效期”更长,一直会延续到正月里。

何以“大蒜”

腊八蒜就是用食醋浸泡过的大蒜。腊月时节,把大蒜浸泡在醋里保存一段时间再来食用。或许是为了增加“仪式感”,特地在腊八节开始制作,故命名为“腊八蒜”。并且过一段时间就要过年,大年时节大快朵颐的时候,少不了用这醋泡过的大蒜点缀风味,更赋予了腊八蒜一层年味。

那么为什么是腊八“蒜”,而不是什么其他蔬菜呢?这就要提一提关于“大蒜”的知识。大蒜是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状茎,是常见的香辛蔬菜,世界上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有食用大蒜的传统[3]。大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颇多益处。除了调味之外,大蒜还有独特的食疗和保健作用。大蒜的杀菌作用是我们所熟知的,其有效成分是“大蒜素”。大蒜素的主要成分是二烯丙基三硫醚(三硫二丙烯),它是大蒜辛辣味的来源,具有杀菌、抗炎、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大蒜素可以抑制在胃里产生亚硝酸盐的细菌,从而减少胃癌的发生。但是,大蒜素不太稳定,被加热后或者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从而失去效用,所以大蒜一般都是生吃。基于大蒜素的功能,还出现了大蒜素胶囊,作为药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和细菌感染。

何以“醋”

从腊八蒜的制作工艺来看,食醋是必不可少的。在“食品工艺学”看来,腊八蒜的制作属于“酸渍”过程[4]。人类在长期以来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延长来之不易的食物的保存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食物的保藏方法。其中“腌渍”就是一类简单有效的方法。腌渍主要包括盐渍、糖渍和酸渍。盐渍就是用盐分来腌制,我们熟悉的榨菜、梅干菜、腊肉、咸鸭蛋等等都是盐渍的;糖渍是用食糖来保藏食品,果脯、蜜饯属于这种情形;酸渍,也称为醋渍,是用食醋来浸泡、腌制食品,早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有相关记载,此后历代皆有沿袭,时至今日的腊八蒜也属于其中典型的例子[5]。食品腌渍的基本原理是,当食品被浸泡在浓的盐、糖或者醋溶液中时,会产生渗透压,溶质会进入到食品组织内部,而水分则扩散出来,从而抑制微生物在食品内部的生长繁殖,以此来延长食品的保藏期[4]。

那么食醋的特殊之处又有哪些呢?众所周知,醋是酸性物质,可以杀灭细菌,同时具有健胃消食、软化血管、调味增香甚至美容养颜的功效[6]。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造和食用醋的历史,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中就有了醋的记载,3000年以降,形成了独特的“醋文化”[7]。

关于醋的起源,在文献中多有讨论,普遍认为与酿酒相关[7]。从有机化学角度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乙醇可以氧化为乙醛,乙醛进而氧化成乙酸,也就是醋酸。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酒精度较低的米酒、果酒或者啤酒保存不当的话,的确会发生酸败。当然,食醋的酿造过程是微生物发酵作用的结果,期间涉及到的机制较之于化学转化还要更复杂一些。我国北方酿醋多以高粱、大麦等为原料,南方的原料则是以大米、麸皮为主,这些也都是酿酒的原料[6]。富含淀粉的粮食原料在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以及醋酸菌的接续作用下,最终酿造出了风味独特的食醋。

说到醋文化,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个地区——山西,似乎食酸或者嗜酸是山西地方的“专利”,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其实,酸食的饮食习惯在全国各地都有,从我国“四大名醋”的名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四大名醋包括山西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福建永春醋,显然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都存在着“醋文化”。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内陆地区土壤碱性偏高,沿海地区则受海水侵袭水土咸苦,为了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自然而然地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酸性物质,再加上饮食结构和口味以及物产分布的影响,普遍酸食的现象就此产生[8]。

何以“腊八蒜”

腊八节、大蒜、醋,均已出场,那么三者为什么会好巧不巧地组合到了一起呢?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先来看看大蒜的成长轨迹。这个问题对于生长于并生活在城市的朋友们来说,其实是个难题,包括我在内,只知道大蒜是从菜市场的摊位或者超市的货架上来的,其他一切就不得而知了,好在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番[9]。大蒜通常是春季或者秋季下种,春季这一茬在3月份,秋季是在910月份,但是收获的季节都是56月份,由于成长期更长,秋季茬的大蒜个头更大,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大蒜的保藏期是多久?有一种说法是3~6个月,显然这与保藏条件密切相关[10]。我们可以这样来推测,如果仅以干燥阴凉的简单条件来保存,6个月已经是大蒜保藏的极限,掐指一算,距离6月份收获的6个月后,恰恰是年底时节。生活经验也的确证明,年关附近,大蒜很容易生芽。这样一来,我们就有理由猜测,腊八蒜的诞生有着迫不得已的原因包含其中,如果再不用醋泡上,恐怕就要放不住了!这就解释了腊八蒜为什么诞生在腊月时节。当然,还是那句话,祖国幅员辽阔,大蒜产地众多,或许还有其他变化,在此仅做一种猜测。

再来看看大蒜和醋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吧。除了上述提到的酸渍保藏原理,还与饮食口味有关。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好吃不过饺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到头恐怕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吃饺子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年俗。吃饺子蘸醋,似乎是很多地方的铁律。就着大蒜吃饺子,特别是纯肉馅的饺子,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那么,“炮制”一道腊八蒜出来,待到大年夜吃饺子佐餐,就是合情合理的选项了。品尝过腊八蒜的朋友一定会发现,醋泡过的大蒜,其辛辣劲头大大削弱,并且微微透出甜味,再来尝尝那醋,酸味中居然透出了蒜香味道。此时此刻,醋与蒜实现了高度协同,不论是吃蒜还是吃醋,都显露出从未有过的风味,对受不了辛辣刺激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惊喜和福音。腊八蒜的奇妙组合也就此诞生了。

何以“变绿”

腌制过腊八蒜的朋友一定邂逅过蒜瓣变绿的“盛景”。这种变色现象,其实是一个化学反应的结果。如果套用我们常用的描述实验现象的模式,比如“银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相遇会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腊八蒜变绿的过程则是“在酸性条件下,蒜酶催化大蒜中的硫化物、蒜氨酸等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蒜蓝素,由于蒜蓝素不稳定,部分降解产生蒜黄素,最终蒜蓝素和蒜黄素叠加产生绿色”[11]。在这个过程中,酸度、温度、时间都是影响因素[12]。较高的酸度,较低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都是促使腊八蒜变绿的有利因素。腊八蒜变绿的谜题似乎就这样解决了,但是并非如此,目前的解释只是一个较为泛泛的说法,精确的分子机制并未得到完全揭示,这似乎预示着“小问题背后有着大学问”,腊八蒜值得深入研究。

事实上,的确如此。来自我国天津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在2019年曾在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旗下的学术期刊Food & Function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过腊八蒜相关的研究成果[13]。该研究成果表明,腊八蒜里存在三种此前并未发现的新型活性肽,这些活性肽具有包括抗菌性在内的多种生理活性。这一成果被《科技日报》以头版报道,迅速引起了同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14]。不仅如此,该团队还获得过腊八蒜相关的发明专利[15],培养出了博士[16]。这再次提示我们,科学就在身边!

何以“传承”

优秀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优秀的中华文明需要传承,以科学的态度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了解中华文明,科学探究中华文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先决条件。

讲了这么多腊八蒜的故事,想必您已经有了亲手制作腊八蒜的冲动吧。腊八到了,寒假来了,家长朋友们带领孩子动手做做自家专属的腊八蒜吧!在做中学,就是极好的传承。

本文原文来自科普中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