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海玉树实施最严保护,长江源头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3: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海玉树实施最严保护,长江源头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

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而万里长江第一湾,就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这里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守护了这片珍贵的生态净土。

01

最严措施守护自然之美

为了保护这片高原净土,青海省实施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全省90%的面积被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从源头上控制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青海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如《青海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6个保护站的百余名巡护员常年驻守,定期深入腹地进行巡护。以藏羚羊保护为例,经过持续努力,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至现在的7万多只。这一变化,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02

生态搬迁与社区共管

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长江源村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2004年,为了保护脆弱的三江源生态,沱沱河边六个村的128户407名牧民搬迁至42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取名长江源村。搬迁后的牧民不仅每年有一份稳定的草原奖补收入,而且随着相关技能培训的开展和村里产业的壮大,牧民们在打工创业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家庭收入不断提高。

对于那些选择留在核心区的牧民,政府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社区共管。在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峡谷,58岁的东尕永他仍生活在峡谷内。他家的木栅栏院落内有两间民房,家中有限的牛羊散放在山坡上。作为生态管护员,他每年因此有2万多元的收入。这种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牧民的生计。

03

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4年4月,玉树州通天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开工。这个总投资8.07亿元的项目,计划实施全域国土绿化1.16万公顷,全域草原净化13.8万公顷,围栏封育61.7万公顷,工程固沙2.2万公顷。项目涉及通天河流域玉树市、称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等一市三县共21个乡镇410个点。

项目建立了州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玉树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蹲点监管、专家团队技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包联监督服务机制,深化综合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保障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04

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扎西代来等100多名牧民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在草原、河堤、道路沿线捡拾垃圾。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牧民群众自筹资金购买种草工具,加入黑土滩治理的行列。这些行动,展现了当地居民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05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在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不断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生态保护经验。这片高原净土,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