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让50%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减药,基层诊疗能力大幅提升
新技术让50%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减药,基层诊疗能力大幅提升
高血压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我国在高血压诊疗相关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广东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李丽团队研发的“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术”,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创新方案。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技术,以臭氧为媒介,确定手术靶点后局部注射医用臭氧,以降低患者的肾交感神经活性。临床研究显示,接近50%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术后12周随访期间达到了减药标准,在降压药物显著减少的基础上,术后血压进一步下降。该技术仅需一根普通穿刺针、一台普通CT机以及一个医学臭氧生成仪便可实施,操作过程只需10—20分钟。由于所需医疗器械容易获得,这一方案易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推广,有助解决偏远贫困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诊疗困难。
除了治疗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高血压筛查、防控、监测等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刘小清告诉记者,近年来,多地从社区层面加强了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病防控体系建设,社区防控在高血压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例行发布会上,多个地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基层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努力。例如江西省依托基层智慧医疗系统应用,建立诊前筛查、诊中随访、诊后管理服务流程和“两慢病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引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云南省全面实施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35岁以上人群测血糖,引导群众开展健康自我监测。
医保方面,国家医保局设立了居民医保高血压、糖尿病“两病”专项保障,用于支付二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两病”药品费用。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以药物为主,同时生活方式的转变也非常重要。”胡春莲说,如果能在用药物控制好血压的同时合理安排生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高血压给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都将大大降低。然而,临床上常有患者在高血压防治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如有的患者觉得没有症状,血压在一段时间内控制得也不错,就擅自停药或减少用药量。刘小清说:“停药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停药带来的血压反复往往呈“陡升陡降”趋势,反复的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还有一些患者长时间服用某种降压药,常质疑长期服药会不会副作用大,或者听说有新药物就想换一种药试试。”胡春莲说,高血压的病因复杂,药物治疗也存在个体差异。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降压药物并进行观察、调整,形成适宜的治疗方案。如果治疗方案可良好稳定地控制患者血压,那么这种治疗方案就是适用的。没有出现特殊情况,患者不应自行换药。
关于高血压患者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网上也流传着多种说法。为了回应患者的困惑,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印发了《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南详细列出了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适合高血压人群食用的食谱、常见食物交换表以及不同疾病常用的食养方。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介绍,高血压发病初期患者、年轻患者可参考食养指南,通过调整饮食和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体态,预防和改善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