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话催收背后的心理战:从一起2亿元诈骗案看债务纠纷中的心理博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49: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话催收背后的心理战:从一起2亿元诈骗案看债务纠纷中的心理博弈

近日,一起以“2.5折化解债务”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在宁夏银川告破,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受害者达5000余人。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债务纠纷中的复杂心理博弈,也暴露出当前“反催收”产业的诸多问题。

01

从一起诈骗案看债务纠纷中的心理战

2024年1月,银川市民张强(化名)在手机视频软件上看到一则广告:“2.5万元化解10万元,25万元化解100万元。债务和解后,不起诉、不催收、不执行,征信报告欠款余额为0。”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张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广律(深圳)法务服务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

在公司工作人员的游说下,张强动了心。工作人员向他展示了公司的营业执照,还有《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几份文件。张强最终通过向亲友借贷等方式东拼西凑了5万多元,准备化解掉他的20多万元债务。

然而,到了9月份,张强猛然发现广律公司因涉嫌犯罪,已被金凤区公安分局立案侦查。“感觉天塌了。本来还想着借这次机会还清银行贷款,自己再慢慢打工还亲朋好友的借款,现在感觉人生下一步都不知道怎么走了。”

02

催收与反催收:一场心理博弈

这起案件中,广律公司正是利用了债务人急于摆脱债务的心理,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事实上,在债务纠纷中,无论是催收方还是债务人,都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

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面对催收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抵触甚至愤怒的情绪。正如张强所言:“我真的很想还清债务,但实在无力承担。看到这个广告,我觉得终于有希望了。”这种侥幸心理,正是诈骗分子利用的关键。

而从催收方的角度,其心理战术则更为复杂。根据银行催收人员的经验,催收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和说明利害关系。例如,银行会通过“内线”了解债务人的资金状况,在其手头宽裕时进行催收;同时,催收人员会明确告知债务人逾期还款的严重后果,包括滞纳金、诉讼费以及信用记录受损等,从而迫使债务人尽快还款。

03

“反催收”产业的真相

近年来,“反催收”产业借助社交、短视频平台野蛮生长,打着“债务重组”“停息挂账”的旗号,实则通过伪造资料、恶意投诉等手段进行诈骗。据警方介绍,广律公司就是通过这些方式与银行协商还款或申请减免政策,从而拖延时间。

金凤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李越表示:“‘2.5折化解债务案’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等。受骗群众本就经济困难,上当后更是‘砸锅卖铁’来凑钱‘化解债务’。”

04

专家建议:警惕债务纠纷中的心理陷阱

面对日益猖獗的“反催收”诈骗,专家建议,广大群众应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民事借贷中的债权人、债务人应当通过法定途径解决债权债务纠纷,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违法线索,应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

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严格贷款发放流程。相关部门应通过以案释法、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相关金融机构应负起责任,在发放贷款时应明确告知贷款人没有“折扣还债”等类似服务。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债务纠纷中,保持理性、警惕心理陷阱至关重要。无论是催收方还是债务人,都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避免陷入诈骗的泥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